生命增長

聖經:撒母耳記上2:18~20, 26;路加福音2:41~52
啟應:第64篇
聖詩:222、561、392

今天是2015年最後的主日,已經接近一年的尾聲。通常,在一年最後的這個時刻,不論是公家機關、私人機構、團體組織、或事業體都開始著手盤點,準備面對年底的財務結算。「結算」是評估、檢視機構、組織或事業體之盈虧、營運健全與否以及察驗問題的必要手段,以便作為未來改進與決策的參考依據。不結算或不懂結算的機構、組織或事業體必會很快面臨營運的危機或甚至破產、解體。因此,每年年底的結算與評估是重要且必要的。其實,不僅是機構、組織、團體應該這樣做,個人對自己的生命營運及增長景況也應該下這樣的必要工夫,而信徒更應該加上信仰狀況的結算與反省。這樣才能知所改進並使未來的發展更為健全、順利。


按照古老文化習俗的認知,一旦跨過年底人就算是增長了一歲。不過,也許我們應該先想一想「增長」的意義是什麼。時間到了「跨過」年關就算增長?或是過去的時間「滿了」一年才算?這「跨過」與「滿足」有甚麼意義上的差別?當然,大多數的人不會認為只要「跨過」年關就算增長一歲,而是應該「滿足」一年的條件才算增長。其次,還必須考量過去這一年的時間是「如何過滿」的,才能判定是否真的增長了。如果只是每天渾渾噩噩過活,那也只能說是浪費時日而已,不能算是生命的增長。


以上所提問題關心的不只是肉體年齡的增長。除了肉體、年紀的增長以外,我們更應該關心內在及信仰生命是否也有所增長,以及增長的幅度如何。今天選讀的兩段舊、新約經文係關於兩位孩童的生命成長故事,一位是以色列的開國先知撒母耳,經文提到他時這樣說:「那孩子撒母耳在耶和華面前漸漸長大。」(撒上2:21) 另一位則是耶穌,路加這樣形容他:「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譯:年紀),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2:52)兩處經文指出這兩位孩童的生命成長都和上帝有密切的關係。

一、 生命的增長

人的生命包括外在生命和內在的生命,前者係指可觸摸、觀察、衡量包括四肢、五官的外在形體,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肉體」,後者則包括人的心智、精神、靈魂等。心智則又包括學習、認知、智慧、價值與是非判斷能力,以及信仰等。由於肉體生命是可觸摸、可具體觀察與衡量,自然容易成為人們的注意焦點,而內在生命幾乎都是隱而不顯,所以容易被忽視或故意視而不見。然而,不管如何忽視,人之生命兩個緊密相連的層面是無可否認的。


論及一個人完整生命的增長,則不論是外在或內在都必須得到適當的餵養和照顧才能正常;忽略任何一個都是缺失,也將導致失衡。但大多數人花費大量時間照顧外在的肉體,卻只花少量或極少量的時間去注意內在生命的健康與發展,甚至還有人根本不知或不注意內在生命增長的重要問題。在一個富裕的社會裡,人們享受舒適的生活又注重養生,所注重的也多半只是肉體的健康。現代人輕易可以享用豐盛的食物,因此常常攝取過量的營養和熱能而囤積於體內,其後再藉著各種運動、減肥的方法消耗所囤積的營養和熱能。這聽起來有些諷刺,卻是人間實況。不過,對於內在生命的餵養,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以致於內在生命幾乎都是乾瘦、貧瘠,乏善可陳的,而且好像也沒有人因為餵太飽而需要減肥。

內在生命的增長可能從小開始實施方才適宜。「三歲決定一生」的幼兒教育理論所主張的就是內在生命的教養越早實施越好。信仰或靈命教育也理當如此,因此最理想的靈命教育塲所就是家庭,若非條件不足或是情況特殊,則父母、長輩是最自然的教育、栽培者。而對一個孩童來說,內在生命得到餵養、照顧是和外在生命的餵養、照顧一樣重要的。


二、 在耶和華面前漸漸長大

撒母耳從幼小的時候就被送到聖殿跟著老祭司以利學習「如何做祭司」的功課。〈撒母耳記上〉的經文提及他「在耶和華面前漸漸長大」(v.21),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個註記。這個註記說明了撒母耳的信仰得以增長的主要理由是「在耶和華面前」,用現代的話說,也就是持續不斷在宗教信仰的氛圍中進步成長。


撒母耳是患了不孕症的哈拿向上帝祈禱求來的。在她的祈禱中,哈拿向上帝許願若蒙應許得到兒子,則願意在孩子斷奶後盡速送回聖殿學習服事的工作。哈拿深知這孩子屬於耶和華所有,因為是祂所賞賜的,而非只靠自己努力獲得的。哈拿因此更重視和上帝的立約,遂依約將幼小的撒母耳送回聖殿。此外,祭司以利雖然對自己的兒子管教無方,但對教導撒母耳卻能善盡職責,栽培出一位好的宗教領袖。撒母耳在母親哈拿和祭司以利兩人用心照顧、栽培下,終能成為上帝重用的僕人。這也讓我們知道:人的內在生命或靈命不會自然增長,而是需要照顧與栽培的。


值得注意的是:撒母耳雖然是在聖殿裡的學習過程中長大,但他的父母並未忽略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心。哈拿每年總是藉著到耶路撒冷朝聖的機會,攜來新做的小外袍給他穿上。表面上,這是為人父母者表現出的自然親情,實際上這種持續不斷的關愛對一個孩子的內、外在生命增長都是極重要的。


今日的社會,父母為了生活忙於賺錢,常常無法兼顧孩子的照顧與教養,只能無奈地將家庭照顧的責任交給阿公、阿嬤,而將教育、教養的責任全部交給時間有限的學校老師或教會的主日學,自己只剩「出錢」的責任。這是不夠又不正確的。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有一些父母,甚至不知道家庭教養之責任及其重要性,還以為理所當然這是學校和教會的功能與責任!他們未能體會到孩童內在生命的養育和照顧和金錢的關係不大,卻和「在上帝面前」的信念與原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三、 我當以我父的事為念

耶穌是上帝之子,也是人之子。成為人子的耶穌實際上是在約瑟和馬利亞的養育和教導下成長的。雖然聖經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有關耶穌幼年和青少年時期的成長背景之資訊,但〈路加福音〉這一段記事多少讓我們看見少年耶穌在信仰生命上一些特殊的表現。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馬利亞在耶穌幼小時十分重視他的信仰教育,也就是說耶穌從小接受的生命教育當係以信仰為重,如此才會造就出少年耶穌12歲時可以在聖殿裡和那些聖經學者以及宗教專家討論信仰的問題。這位少年耶穌顯然在信仰上有其特殊之處。

經文所記的故事提及約瑟和馬利亞按照猶太人的習俗,在逾越節時帶著耶穌到聖殿朝聖。可能因為人潮擁擠或其他緣故,回程中走了幾天才發現少年耶穌不見了,問遍了親屬也無下落,所以回到耶路撒冷,卻發現耶穌在聖殿裡和「大人」們討論信仰和聖經。馬利亞帶著責備的口對耶穌說:「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路2:48) 耶穌卻回答說:「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2:49) 這一句話也可以譯為「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耶穌所說的「父」是誰?不是約瑟嗎?他的回答讓人無法理解,連約瑟和馬利亞也不明白,可能也難以接受。然而,馬利亞雖不明白耶穌所說的,卻默默記住他這種奇異的回話。

或許有人懷疑這是正值青少年反叛期的耶穌的正常表達,但應該不是!我們今天越來越清楚知道「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這句話,應該意謂「以天父為重,為生命之中心」。這也意味著少年耶穌的信仰越來越趨成熟。這句話不是不肖兒子頂撞父母的暴虐言語,而是說明了耶穌已經深刻理解到與天父的關係,超越和地上父母的倫理關係。這可以說是耶穌內在的靈性生命增長的自然結論。


結語:

〈撒母耳記上〉作者描寫小撒母耳生命增長時這樣說:「撒母耳漸漸長大,耶和華與人越發喜愛他。」受上帝與人喜歡的增長是充滿祝福的增長。同樣地,〈路加福音〉作者描述耶穌少年時期的增長時這樣說:「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譯:年紀),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這兩段經文都指出生命增長的終極目標在於獲得上帝和人的悅納及喜愛,而其重要關鍵就在於兒童的人格和信仰教育的實施。忽略這個層面的教育而希望孩童長大後能夠有豐富的內在生命,這無異是緣木求魚的空夢。


【問題思考】
1. 人的內在生命是甚麼?和外在生命有甚麼關係?
2. 您是否每年都認真檢視自己的靈命增長之情況?若沒有,為什麼?
3. 您認為12歲時的耶穌有能力和宗教領袖及學者討論信仰問題,可能是甚麼因素造成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