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是什麼?

靈修是宗教信徒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虔誠的信徒會遵循每日靈修的習慣做信心培育和操練的功課。有些信徒甚至維持每日早、晚靈修的習慣,稱之為早課、晚課。從字眼上看,靈修是一種「功課」,必須勤加修練才能進步。但,是甚麼樣的功課呢?目的何在?

簡單說,「靈修」就是人之靈命的修練,靈命則是「靈性生命」的簡稱,英文稱之為spiritual life,也叫做「精神生命」。原來,人的生命不僅止於可見到、容易被觀察的「肉體生命」(physical life),還包括看不見卻也無法否認的「精神生命」。希臘哲學家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精神」和「肉體」兩個部分組成,前者是靈魂的本質,是不朽的,而肉體終必腐朽,乃至死滅。他們從這一種認知發展出重精神、輕肉體的生命觀,且更進一步主張肉體是靈魂的「牢獄」,靈魂最後將脫離肉體牢獄的監禁、捆綁或拘束而得自由,回到宇宙的終極地:觀念界。精神在人的肉體裡面常常處於和肉體衝突的緊張狀態,所以極端的精神主義者會用虐待肉體、使肉體受苦的苦修方式來提升精神的價值。


承續希伯來信仰的基督教雖然採用了「精神」和「肉體」這兩個希臘哲學詞彙來說明人的生命,卻不把這看做是分裂的生命,反倒認為它們是一個完整生命的兩個緊密連結,又相互影響的不同層面,而非兩個彼此無關、可以清楚切割的生命。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18就從兩個層面看人的生命,即:「外在的人」(outward of us man) 和「內在的人」(inward of us man),並且指稱那看得見的外在的人是暫時的 (temporary),那看不見的內在的人才是永恆的 (eternal),而那看不見的永恆生命才是我們必須真正顧念 (consider) 的。

一個平常人的外在生命和內在生命得到平衡之發展係屬正常。但保羅在〈羅馬書〉7~8兩章中論及人性或心靈裡面「善」與「惡」兩種不同律則的掙扎,也就是上帝「聖靈的律」與「肉體的律」的爭戰,說明了人性常常處在矛盾、衝突的景況中。根據保羅的認知,肉體常常受到罪的引誘而趨向惡,終於毀滅之路;要克服罪的誘惑使人不至於陷入滅亡,則必須讓聖靈的律常存心中。保羅在這裡只是指出了人心中善惡兩種力量並存和彼此不斷爭鬥、拉扯的事實,看不出來他認為一個人裡面有兩種本質不同的生命。


其實,不僅保羅有這樣的思想,〈約翰福音〉作者也有類似的主張。約1:12~13指出有一種人是從上帝生的,另一種人則是從血氣、情慾、或人意生的。而在第3章所載耶穌和尼哥底母的對話中,作者也提及有人是從肉身生的,也有人是從靈生的(第6節)。當然,到底是肉身生的或靈生的,只能依據某人的思想表達和外在行為判斷出來。但對保羅和約翰來說,人性不同質素、層面與表現的存在顯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創世記〉的故事告訴我們:上帝按著祂的形象造人,所以人擁有上帝所賜的尊嚴和良善之本質。但因人聽從了撒但 (原意即是「抵擋」,引申為「悖逆」) 的引誘和迷惑 (即:吃了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後可以擁有和上帝一樣的智慧)而犯了不順服上帝旨意,只順從自我私慾的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以致肉體中缺少了良善,常常處在「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的困境裡(羅7:18~19)。處在這種尷尬的困境中,人需要上帝神聖的靈的幫助才能得到解脫。基督徒的靈修就是藉著每日的靈性操練,獲得更多神聖的靈的幫助。


然而一般看來,人多半傾向注重外在生命的培育和保養,因為這是比較能夠觀察、感知、甚至測量到的,而內在生命則不容易觀察、感知,並且幾乎無法測量,故此常常遭到忽略,甚至被故意隱藏不見。現代人注重養生,不論是在生活起居、飲食、或運動保養上每天都花不少時間和用心,以便保持健康、活力、體態,但用在保養靈性生命的時間和工夫則相對減少,甚至沒有。若是這樣,怎能冀望現代人的靈性生命或內在的人是健康的。一般人的生命景況如此,宗教信徒亦不惶多讓,這可能是宗教俗世化的結果之一,也是值得憂慮的現象,更是認真的信徒必須警惕的地方。


肉體生命強壯,靈命卻不健康,眼光則當然重視看得見的「實際」而輕忽看不見的「理想」或「理念」。所以,現代人擅長看數字,卻看不見無形的價值,以致人們重視經濟發展,卻幾乎全然忽視心靈健康的問題,以致產生了許多因心靈疾病而衍生出的社會問題。在個人方面,也可能必須花掉很多年輕時賺的錢在老年時因心靈不健康而導致的疾病上,人生最後還是兩手空空,白忙一場。


靈修是提升人性更接近上帝的方法,信徒藉著靈修讓上帝神聖的靈的律在自己裡面增強,使肉體慾望的律減弱。因此靈修的目標是減少人心中肉體或情慾渴望的力量和影響,增加靈性的力量和影響。靈性好的人自然會減少來自肉體的慾望;相反的,肉體慾望強的人,靈性必然相對降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擁有好靈性的人,餓著肚子要吃掉手上的食物,卻因看見有人比他更餓就動了慈悲之心,自然地將手上的食物分給別人而忘掉自己的饑餓;但一個靈性較差的人處在相同的情況中,可能會先填飽自己的肚子,才想到將剩餘的東西拿給別人吃。或是,一個靈性好的人對是非善惡的問題總是比較敏感,而一個肉體慾望較多的人則滿足自己的需要比分辨是非善惡的問題更顯得重要。


靈修的內容不外乎讀經與默想,加上和上帝溝通的祈禱,這些都是靈性功課的操練,若能持續日積月累的藉著這些操練來餵養內在的人,靈性終會進步。除此之外,靈修也應該包括實踐的行動,因為在實際的場域中操練,才能檢視及發現自己的信仰究竟是真是假,或可靠或不可靠。實踐的靈修因此使我們比較能夠有效避免成為只能言說而不能行動、沒有見證的偽信徒,徒具信徒之名,而無其實。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