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主再臨

聖經:耶利米書33:14~16; 帖撒羅尼迦前書3:9~13
啟應:第 41 篇
聖詩:41、476、391


今日是待降節第一個主日,主題是「希望」,從今天起進入了教會曆所定的待降節期,也就是基督信徒準備自己,等候著迎接基督降臨的節期。「待降節」這個詞語的英文是the advent,字源係拉丁文的adventus,而adventus則是希臘文parousia的翻譯,它的意思是「來臨」(arrival或presence)。所以,待降節就是信徒以謙卑、恭敬、嚴肅、卻又喜悅的心準備自己,期待迎接基督耶穌來臨的時期。


耶穌基督是信徒準備迎接來臨的對象。他的第一次降臨已經在兩千年前實現,現在的信徒則期待他再度降臨掌權,帶給世人真正的和平和祝福。這意味著基督耶穌第一次降臨後到今天,人類所期盼的理想世界以及深切盼望的公義、和平仍未實現。當我們看到最近世界局勢的混亂發展和動盪不安的情形,相信許多人的心裡更盼望著基督耶穌快快來臨掌權,並且展開末日審判,讓這世界恢復秩序與平安。


一、 世人所期待的

如前所述,世人仍舊期盼著基督來臨,這表示他第一次的降臨並未完全實現、滿足世人所期待的,或說世人所期待的目標至今仍未或只是部分實現而已,實際上並未完成。那麼,人期盼的是什麼?什麼原因使得人的盼望難以實現?


古代的以色列是一個小國,又是奴隸後裔所建立的。除了大衛王朝因為武功強盛而有過光輝燦爛的日子,以及所羅門王朝繼承了大衛王朝的榮光餘暉以外,其餘的時代常常遭到鄰近大國的覬覦,且舉兵侵犯,踐踏,蹂躪,甚至滅國,導致人民被擄至外國當奴隸,替他國從事免費的工程建設,促進他們的經濟發展。在經歷亡國之痛時,以色列人最期待的是耶和華的拯救 (salvation)。他們殷切盼望上帝派遣彌賽亞救主來臨,帶領以色列人打敗敵國、戰勝強權、掙脫被奴役、欺負的枷鎖。他們心目中的拯救者是「彌賽亞王」,是政治上、軍事上的強勢領袖,至少能夠像 (或甚至超越) 大衛那樣,帶兵南征北討,攻克敵人陣地,建立和平的國度,使人民過平安的日子,恢復大衛王朝的榮耀。

所以,他們渴望上帝應許的「公平與公義」(justice & righteousness) 能夠具體實現。公平與公義都是聖經中先知所傳信息的重要概念,也深具社會學的意義。這個重要的社會原則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不欺騙,且能和諧又平衡地相互對待,在政治上人人權利、義務平等,皆受同等尊重,不受無理的限制或宰制;在經濟上財富、資源得以均勻分配,貧富差距不應過大至不合理的程度;在法律上則人人平等,受同等對待;而在社會地位上即使有階層之分,但每個人的尊嚴與價值皆應受尊重與保護,強勢高層階級不應享盡特權,弱勢底層階級不應受不合理的貶抑。而聖經所說的公義 (righteousness) 則意味著「適當」或「正確」,是個人及社會行事、為人的參照標準。這兩個概念都是客觀的,這客觀的標準就是上帝和祂的律法所定之標準。


二、 人的義vs.上帝的義

人很容易自以為義卻不自覺。自以為義者的根本問題是認為自己站在上帝那邊,而上帝也站在自己這邊。耶穌和法利賽人以及文士 (經學教師) 格格不入的關鍵就是因為後兩者總是自認為嫻熟律法又守律法,遵行律法而不違背律法,當然上帝喜歡,其他人則或多或少都干犯了律法,觸犯了上帝的規條而成為罪人,必然遭上帝拒絕與斥責。但耶穌認為所有人,不管是以能夠嚴守律法為傲的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祭司,或有意、無意就干犯了律法的普通人都是「罪人」,都應接受上帝審判而不應審判 (論斷) 別人。這才是正確的態度。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自以為義,實際上只是「知道」甚麼是義而已,這「知道」和「實踐」律法的教訓之間還存在著極大落差,耶穌譴責他們的主要理由就是這些人忽略了律法的實踐重於律法的知識。

今天自以為義者的情況似乎略有不同,不少人開始罵別人自以為義,他們的重點在於譴責別人自以為義的不對,但這些譴責別人自以為義者的表現常常有更多自義的情結。因為他們認為那些自以為義者是應該受譴責的,卻忘了自己也是自以為義者的一份子。其實,重點都在於不論誰都是應受上帝審判的罪人。

以目前的情勢來看,期待人自己解決這世界的問題無異於痴人說夢或緣木求魚。世上的「問題」幾乎都是因人而起,簡單說,所有錯誤大概都是人的錯誤,但在檢討錯誤問題時,幾乎無人願意先承認自己犯錯,通常都先指責別人犯錯,自己僅係不得已的回應而已。此外,大家都堅持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是正確的,都希望別人調整,而不是自己改變,原因是人都以為自己才是「正確」(義) 的標準,但實質上卻不是。聖經裡所說的「義」(righteousness,也可以譯為正確、對、合適) 係指上帝的義。上帝才可能是我們需要的普世價值標準,即使我們還是可以為「什麼是上帝的義?」這個問題而吵翻天。


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神學家主張人類世界已經成熟 (to come of age) 到不必倚賴上帝了,證諸實際卻非如此,因為人人都自以為「是」,以別人為「非」,用自己以為「對」的標準審判別人的「不對」,以致產生更多的紛擾。所以,也唯有上帝成為普世接受的價值標準,人世的紛擾問題才有可能獲得解決。這也是保羅所說「我們在上帝面前」這句話更深層的重要意義。

三、 我們在上帝面前

在今天選讀的〈帖撒羅尼迦前書〉經文中,保羅兩次提及「在上帝面前」(vs. 9, 13) 這樣的字眼。這是深具信仰意義的表達。第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 (1483/11~1546/2) 於1521年面對由德國皇帝查理五世主持,合併貴族及宗教人員所組成的沃母斯議會 (the Diet of Worms),要求他撤回自己有關信仰的言論和著作 (特別是著名的95條) 時勇敢地說出這樣的話:「除非聖經的證據或其他清楚的理由能夠說服我 (我無法信賴教皇,也無法只信宗座議會;眾所周知,他們常常犯錯又自我矛盾),否則我必須受我所引述的聖經之約束,我的良心也臣服於上帝的話語。我不能、也不會撤回任何一件事,因為違背良心是既不安全也不對。願上帝幫助我,阿們。」據說稍後的版本在「願上帝幫助我」這句話之前又加上了著名的「我站在這裡」(Here I stand) 這句話,清楚而明確地說明路德堅定的信仰立場和他所倚賴的上帝。路德拒絕議會要求他認罪並撤回他的言論,堅持應該面對信仰的良心,對自己、對上帝負責。


是的,我們都站在上帝面前,將來都要接受祂的審判。保羅說:「在上帝面前我們有喜樂,可以感謝;...」基督徒深信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在那一位肉眼不可見,卻實實在在觀察著我們的上帝面前接受檢驗,都必須向上帝負責。祂不僅觀察我們,也陪伴我們,所以我們可以喜樂、感謝,更可以將所領受的這些擴大範圍及於認識和不認識的他者身上。


保羅又說:「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好使你們當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在我們父上帝面前,心裏堅固,成為聖潔,無可責備。」(帖前3:12~13) 末日時刻,人總得面對上帝的審判。保羅相信我們現在所行的善也將成為將來獲得獎賞的理由,所以勸勉信徒在信仰要堅固,生活要聖潔,將來面對上帝時無可責備之處。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他重視的是信仰的此時此地 (here and now) 之實踐。


結語:

基督徒用信仰的虔誠、安靜、肅穆、喜悅的心等候,準備迎接耶穌基督的來臨,俗世的人則以期待禮物、聖誕老人、聚餐、放假、旅遊預備享受節期的歡樂,這是本質相反的兩種態度。待降節提供生活在俗世文化環境中的基督信徒再一次嚴肅思考我們期待的是甚麼樣的基督耶穌,盼望他帶來什麼禮物。在世事紛擾、動亂不止中,我們當然期盼戰爭止息、動盪不再,和平快快臨到;但和平的實現乃基於人都願意謙卑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反省自己而非指責他人,並肯開放心胸接納他人,心靈又在「上帝的道」裡面得到平靜與安穩才有可能。願上帝幫助我們在進入待降節期藉著祂的靈的力量先改變自己成為有愛心、信心,和盼望的信徒。


【問題思考】
1. 您人生中最大的期盼是甚麼?
2. 為什麼基督耶穌兩千年前第一次來臨到現在,這個世界仍舊存在著不安、紛擾、動盪、罪惡的種種問題?
3. 「我們站在上帝面前」這句話對您有甚麼重要的意義?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