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疑難問題(01)-〈羅馬書〉12:8

基督教聖經包含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原文使用了希伯來文以及少量的亞蘭文,新約則使用希臘文書寫。原文著作並非一般信徒有能力閱讀的,所以必須透過不同語言的翻譯,讓不同國家、族群的人都能用自己最熟悉、最能了解的語言閱讀。此外,語言可能隨著時代的推移而有所改變,因此一種語言經過一段較長的時期以後,新時代的人對舊時代的語言及其表達可能產生扞格不入的感受,甚至難以理解,所以也必須藉助重譯的方法予以改善。

除了上述問題以外,在翻譯過程中也難免會遭遇怎樣找到適當對應詞語的問題。不同語言的翻譯本就存在著難以克服的文化差異問題,翻譯古代的文本,這樣的問題會更多。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學者對同一個字由於有著不同的了解而爭論不休。也因此,同一語言的不同譯本可能也有不同的譯法。這樣的情形對讀者來說,當然產生困擾,不知道該信任哪一個翻譯才正確。這時,可能還是要回到原文探詢其原始意義,找出比較接近或合適的意義。底下我們將就〈羅馬書〉第12章8節經文中的一個翻譯實例做某種程度的探討。

〈羅馬書〉是保羅書信中最具理論特質的一本重要書信,第1至11章的內容對信仰問題有很精闢的系統論述,但從第12章開始,保羅將焦點放在倫理及生活實踐的題目上面。第12章8節經文中的一段中文翻譯卻出現了難題。在這裡臚列三種不同中文譯文以及一種英文譯文如下:


和合本:「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和合本修訂版將「就當誠實」譯為「要誠實」


現代中文譯本:「是勸勉,應該勸勉;是施與,應該慷慨;作領袖,應該不辭辛勞;是憐憫人,應該高高興興。」


現代台語漢字譯本:「勸勉的人著全心勸勉;賑濟的人著慷慨;領導的人著熱心;做慈善的人著甘心樂意。」


英王詹姆士王欽定本 (KJV):「Or he that exhorteth, on exhortation: he that giveth, let him do it with simplicity; he that ruleth, with diligence; he that sheweth mercy, with cheerfulness. giveth: or, imparteth with simplicity: or, liberally.」

比較這些譯文可以發現其中關於「施捨」或「賑濟」的態度,和合本及和合修訂本譯為「就當誠實」或「要誠實」,現代中文本、現代台語漢字本皆譯為「慷慨」,欽定本 (KJV) 則譯為「單純」(simplicity)。此外,環球聖經公會的新譯本則譯為「要真誠」。很顯然,「誠實」、「慷慨」、「單純」和「真誠」是不同的幾個行為概念,那麼,究竟哪一個比較符合原文所表達的意思?


被譯為「誠實」、「慷慨」、「單純」、「真誠」的希臘原文是ἁπλότητι(hablóteti)這個字,意思是「單純」(single mind) 或「誠摯」(sincerity),意思接近「真誠、不虛假」。所以,這個字是指施捨、賑濟要出於誠懇、單純的心意,因為這符合施捨或賑濟之善行的本質。所以,施捨時勿要夾雜其他動機,如沽名釣譽或有含有其他隱藏的私利動機。

的確,真正的「施捨」或「施與」必須出於單純的心,也就是高高興興把自己手中擁有的東西不求回報地慷慨捨棄給予需要的人。施捨者沒有任何隱藏的動機,只是按照施捨的本質做幫助人的事。有些個人或機構做施捨、賑濟之事時,常會找來媒體大事宣傳一番,讓人知道他們做的善事。這樣的做法,除了有沽名釣譽之嫌外,可能真正的動機是替自己打廣告、做宣傳,而非行善。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的社會中也有不少默默行善不為人知的個人或團體,他們的施捨行為符合了耶穌的教導:「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有古卷:必在明處報答你)。」(馬太6:3~4)

很有意義的是,和「施捨」有關的「慈善」這個字,它的英文philanthropy係從希臘文衍生而來;而這個字其實是由兩個字結合而成:phil-意謂「愛」,anthropos則是「人」的意思,合起來便是「以愛對待人」或「愛人」。因此,慈善家是一個對人有愛心,以單純的愛心為施捨行動之基礎的人,而慈善就是一個「愛鄰舍」的行為,除了愛心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算計。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