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向前勿驚惶

聖經:約伯記23:8~17; 希伯來書4:14~16
啟應:第 3 篇
聖詩:274、552、395


人遇到巨大災難或困頓時,自然會發出向神明求救的聲音,盼望藉著超自然力量的幫助消災解厄,迅速脫離苦難。然而,不少信徒在呼求之後常常發現神明沒有回應,也未能及時出現,因此不免疑惑地問:「神在哪裡?」這個問題表達了受難或受困者無助、無奈的感受與情緒,不過,也隱隱指出神或許不存在的可能性。除了處在這種危難情況中的信徒容易質疑神的存在之外,不少無神論者也提出「神在哪裡?」的問題,因為他們看不見神或神存在的證據。


無神論者對神存疑,因此問:「神在哪裡?」但,信徒更必須問這個相同的問題,因為神是信的對象和基礎。不知道神在哪裡,或甚至不確定有沒有神,信仰可能就是無根或只一廂情願的幻想。信徒不僅必須確信神的存在,甚至更應該知道神在哪裡?若是無知,則基於無知所生出的信仰是無法讓人有勇氣面對艱困的挑戰,也無法生出盼望,更不可能產生愛的行動之力量。


對極大一部分的世人來說,宗教信仰必不可少,因為信仰和生命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即使像伏爾泰 (Voltaire, 1694/11~1778/5) 這樣的人倡言人類越理性、科學越進步,宗教終究會從人類社會消失。但一直到今天,宗教不但沒有消失,反倒在20世紀末出現復興的現象。這種復興現象,說明且證實了西方神學家和某些宗教學者的主張:「宗教性是人與生俱來的。」(Religiosity is innate human.) 換言之,宗教性乃是人性無法消除的一部分。


可是,為什麼還是有人提出「神在哪裡?」這個問題?除了上述信徒呼求神助時得不著回應而質疑的情形外,許多無神論者也不斷提出相同的問題。這些人要求「眼見為憑」的證據,遺憾的是信徒提不出上帝存在的具象證據來說服他們。從以上的情形看,無神論者用「神在哪裡?」的問題挑戰信徒的虛空信仰,好像僅僅這樣就能全盤否定信仰的真實性了。然則,這也只是表面的現象而已,實際並未能夠真正擊倒信仰的真實性,因為所謂的證據不僅只是眼見為憑。


一、 遍尋不著的上帝

「神在哪裡?」這個問題的產生,部分原因是由於神乃看不見的「靈」,是肉眼所無法見到的。在〈約翰福音〉所記載耶穌和撒馬利亞婦人的對話中,兩人討論到應該在哪裡禮拜神或上帝的問題,婦人不明白他們的祖先說要在撒馬利亞的基利心山上,而猶太人卻說要在耶路撒冷禮拜,到底誰對誰錯?神或上帝究竟住在哪裡?耶穌回答這個問題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真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上帝是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真實拜他。」(約4:21b~24) 中文和合本聖經將「真實」翻譯成「誠實」可能無法適切表達希臘文aletheia (= 英文truth) 的內涵,因為原文比較接近「真實之本質」的意思。耶穌在這裏指出因為上帝是靈,所以人應該用心靈以及符合靈或心靈之本質的方式拜祂,禮拜中應以純潔、誠懇、不虛假的內在心意為重,不能僅在乎外表的儀式、排場、或地點。

今天所讀的〈約伯記〉經文也反映出上帝之不可見的特性 (invisibility)。作者藉著經歷了生命極大苦難的義人約伯的口說出令人震撼的話:「只是,我往前行,他不在那裏,往後退,也不能見他。他在左邊行事,我卻不能看見,在右邊隱藏,我也不能見他。」(伯23:8~9) 此時的約伯正經歷著好像沒有上帝,但其實像是被上帝遺棄的極大痛苦;用通俗的話表達即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除了情感上的挫敗,約伯的話清楚地指出上帝是看不見的,因為祂本就是靈。若要用肉眼觀看,所得的結論必定是:「上帝隱藏而不顯露,不知在哪裡。」但這不表示上帝真是無法「見」到的,當人閉起雙眼,是可以在心靈中和這位眼睛無法看見的上帝真實相遇的。


約伯深知上帝非肉眼所能見,但他確信上帝存在,所以他說:「他 (上帝) 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我腳追隨他的步履;我謹守他的道,並不偏離。他嘴唇的命令,我未曾背棄;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伯23:10~12)」雖然無法看見上帝,但祂就在左右,並未遠離。


二、 信仰的冒險

〈約伯記〉作者意圖探討人生苦難之問題的本質,最後的結論是:苦難和人是否得罪上帝而受罰無關,因為約伯是一個人格完全的「義人」,他應該得到的是更多的賞善,最不應該得到的是罰惡,但他卻得到了超過眾人所遭遇的苦難。除了這個議題之外,〈約伯記〉似乎也提供了另一個議題的討論平台:約伯的苦難遭遇是否暗示上帝是不存在,或至少是不關心這個世界的?如果是這樣,約伯又為什麼在這種極度不公平的遭遇中依然堅持相信上帝?


法哲帕斯卡 (Blaise Pascal, 1623/6 ~1662/8) 認為信仰是人的生命之賭注,有人賭上帝存在,有人則賭上帝不存在。一個理性的人應該賭上帝存在,因為若上帝存在為真,則將贏得無限之報償;若上帝存在為假,則損失也只是微小而有限。帕斯卡的賭注論雖然無法證明上帝存在,卻說明了信仰的冒險性以及信仰之行動的勇氣。以約伯為例,在遭逢人生極重大之打擊是否仍然堅持信仰,或是應該聽從他妻子的話放棄無用的信仰,其間的抉擇需要勇氣和冒險,其實更需要的是智慧。下賭注的人都希望贏,但也知道有可能輸,在輸與贏之間必須做抉擇。如果約伯選擇從此放棄信仰,則不但以前持守的一切道理立即成為虛空,以後的報償也不可能,更嚴重的則是失去和上帝連結的生命。

聖經告訴我們約伯還是選擇信靠上帝,這是勇氣與智慧的抉擇。這勇氣來自堅定的信心,信心產生盼望,盼望的目標是生命最後的勝利。〈希伯來書〉作者說:「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11:1)「所盼望的」和「不能看見的」都是不確定的,能夠對之有把握、能肯定,所憑藉的就是信心。

約伯的信不是賭注,而是堅定的相信。雖然無法看見到上帝,但他的生命經驗使他相信上帝「知道」他的一切。約伯說:「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我腳追隨他的步履;我謹守他的道,並不偏離。他嘴唇的命令,我未曾背棄;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vs.10~12) 堅定的信使約伯在人生極困難時還是在上帝的面前驚惶、害怕、恐懼、喪膽;如果他不再相信,則這一切的驚慌、害怕也可以免了。(vs.15~16) 而且,在經歷了一番信仰的掙扎與辯證之後,約伯更進一步有了靈的看見,使他更肯定上帝的真確存在,因此他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42:5)


三、 信的逆理 (paradox)

信仰有著冒險性與不確定的成分,但堅強的信心讓人繼續向前,也常常使人看見無法輕易理解的「逆理」,也就是英文的paradox。這個字一般譯為「弔詭」,用在信仰上則可以譯為「似非而是的道理」。有些事,人一時可能無法理解,但最後卻成為讓人恍然大悟的道理,特別是和上帝的作為相關的事。上帝的作為確實常常超乎人所能想像和理解的。〈以賽亞書〉如此記載:「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55:8~9) 上帝的作為常常令人看到其「不可能的可能性 (impossible possibility)」。


以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上帝救人的旨意這件事為例來說,從人的觀點看,他的死說明他是完全的失敗者,用現代的流行語言說,就是一個徹底的「魯蛇」(loser),但耶穌成為「魯蛇」反而成就了上帝救贖的旨意。這是人始料所未及者,也是不易明白的事;但耶穌的死的確使許多人得生,這勿寧是上帝的奇妙作為和成就。同樣的情形,第一世紀那些處在社會底層極弱勢的基督徒,最後卻戰勝了政治、經濟、軍事強大的羅馬帝國,呈現出「極弱擊潰極強」的典範,這也是一種逆理。這些種種都叫我們看到信仰的逆理,知道逆理不是沒道理。


如果能夠認清上帝的奇妙作為和信仰的逆理,我們便不致遭外表的失敗擊垮,反倒有勇氣在困境中堅定站穩,因為耶穌也是這樣經歷了各種試探、試煉、誘惑卻留下了沒有犯罪的典範:「我們應該持守我們所宣認的信仰,因為我們有一位偉大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他已經進到上帝的面前。我們的大祭司曾經像我們一樣在各方面經歷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vs.14~15) 耶穌自始至終不曾音所受的及大苦難而干犯埋怨、咒詛、譴責上帝、離棄信仰的罪,因為他確信祂與他同在;然而,我們卻容易軟弱地犯下諸如此類的罪,因為我們不確定上帝是否存在或是否幫助我們。


結語:

信仰若是生命的賭注,必然要求人以智慧和勇氣做抉擇;一旦選擇了相信上帝,則信仰也必使人裡面產生「生之勇氣」,幫助人面對苦難與困頓的挑戰。〈希伯來書〉的作者因此勸勉信徒說:「應該大膽地來到上帝恩典的寶座前,好領受慈愛和恩典,作為我們及時的幫助。」(v.16) 我們所領受的便是上帝所賜無畏的信仰之恩典,這無畏的信仰將幫助我們大膽而有勇氣面對生命及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


【問題思考】
1. 信仰和您的生命有什麼關係?
2. 可否請您用自己的話述說上帝在哪裡。
3. 可否請您舉一些例子說明信仰的逆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