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呼喊

聖經:箴言1:20~33; 馬可福音8:27~33
啟應:第 35 篇
聖詩:581、301、402


引言:知識與智慧的問題

第20、21世紀是人類史上科學及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常常聽到「知識爆炸」這樣的語詞,用來形容人類在自然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上知識的驚人成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個人電腦開發、推廣並普及化以及日後的網路通訊,使得資訊傳播的速度變得極度快速與普遍,此後的絕大多數現代人都因此受益而變成知識豐富的人。以兒童來說,現代小孩所知的事物和擁有的知識遠遠超過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小孩不知幾倍,甚至幾十倍。從知識進步的廣度、深度、和數量來看,這當然是好事;遺憾的是,我們也逐漸發現這不見得對人類社會一定有益!


知識是人類經驗累積留存下來的記錄。不論是文字的、圖像的、或口傳的,知識是前代人留給後代人的生活或工作的參考資料,其性質屬乎中性。有些知識因環境與時代的變遷而被視為無用,導致被忽視或棄置,可能從此消失,除非更後的時代有人設法讓它重生。若屬「有用」的知識,就可能被長時期保留,但通常也必須經歷修正、更新、或揚棄之過程。所以,有用的知識常常越來越進步,例如自然科學的知識遂有日新月異的特色,社會科學次之,但人文學科如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藝術等的發展情況就很緩慢,可能需要歷經一、二十年的思考、論辯過程才有某種程度的調整。不同發展速度的理由其實也不難理解: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建立在客觀的新發現,只要有可確定的新發現就一定會更新,而人文學科知識的基礎則建立在許多不同之經驗的相互衝擊、爭執的辯證過程,必然是耗時的。自然科學的知識可以借助儀器之檢測與量化而成為客觀資訊,但形成人文知識的經驗則很難如此操作,甚至也不一定不會被更後面的經驗理論改回較早的理論。

現代人的知識的確比從前時代的人豐富許多,卻不一定比前人更有智慧。換句話說,知識越豐富的人不必然成為更有智慧的人。豐富的知識或許能夠改善人的生活品質,給予更多方便,但在豐富生命內涵,提升生命價值等方面並無什麼重要貢獻。生命內涵的豐富、價值的提升...等,仍需要藉著智慧的指引才能成事,因此智慧顯得比知識重要。知識缺乏而有智慧,生命仍然可以有豐富的內涵及意義,但知識豐富卻缺乏智慧,則生命可能容易陷入危機。沒有智慧的引導,知識也可以造成巨大的危險。

智慧是什麼?

宗教重視智慧,佛教以追尋人生智慧為其主要教理和傳道職志。猶太宗教和基督信仰也都強調追求屬神之智慧。為何宗教如此重視智慧?因為智慧和生命有密切關係,也具有永恆之特性;知識則必須經歷檢驗、更新與揚棄的過程才能更有用。智慧具永恆性,知識則重更新、改變、與現代性。只要有新發現,舊知識就得做某種程度的修正或調整,甚至拋棄,但智慧領域反而重視古人的遺傳,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許多實例證明,在人類社會發生危機時,常常得回去尋求古人的智慧,借用來解決當今的問題。這一點也說明了智慧比知識重要。


然則,智慧是什麼?答案是: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知識不過是資訊 (information) 或信息 (message),但判斷某些知識之真假與對錯還是要仰賴智慧。知道怎樣按部就班做一件事是知識,但用什麼態度走完這個程序,基於什麼目的,達成什麼目標則需要智慧的考量和判斷。舉一個例子說明:知道製造炸彈的過程,需要什麼成分?原料成分多少的比例?在什麼條件下完成混合或合成?這些都屬專業知識的領域,但是否需要製造炸彈?若是需要,則在什麼情況下才進行製造?製造的目的及其用途是什麼?用在什地方?這些問題的答案則必須仰賴智慧的判斷與抉擇。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之結束,最終是因為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造成百萬無辜人民生命死傷和無數財產損失,並癱瘓了日本的國力所致。這兩顆原子彈造成的震撼不僅及於日本而已,也影響了其他國家,甚至對參與發展及製造的科學家也產生心靈上的巨大影響,最後還成為極重要的關於科學倫理的檢討。有些科學家認為他們只是本著科學探索的客觀精神進行研究和完成製造,並不參與使用,所以投彈以及所造成的悲慘後果和他們無關。他們認為到底需不需要、該或不該使用原子彈,這是政府和政客們的決定,所以他們不必為此而良心不安。這些科學家提出科學「價值中立」(value free) 的主張,意思是說科學是客觀的,科學家只負責科學的新探索和可能性以及進步,人文及倫理價值的關懷不是科學家的責任。但另外一些擁有堅定信仰的科學家日後決定退出該項計畫,不再繼續做這一方面的研究,因為他們認為客觀的科學研究或發明還是應該考慮其對人類社會及世界的影響。換言之,科學還是必須兼顧倫理問題以及價值的判斷,也就是說還需要有智慧的決定,而沒有所謂純客觀的科學研究和應用。

其實,科學界不僅只有原子彈的這個事例,其餘如複製人、基因改造、核能發展及應用...等都曾引起激烈的倫理與價值之爭辯和討論。


敬畏上帝的智慧

缺乏知識可能對生活和生命造成不便,但缺乏智慧則可能構成或生或死的問題。遺憾的是,人似乎較重知識,不理智慧。現代人如此,古代人也是這樣。〈箴言〉作者說智慧在街市、廣場、城門口、群眾聚集的熱鬧處大聲呼喊,但似乎沒有多少人理會。像這樣,智慧常常遇上沒有智慧的人們,亦即那些愚昧、褻慢、愚頑的人。不僅古代人類如此,現代社會知識豐富的人也一樣欠缺智慧!

〈箴言〉所提有智慧的人又是什麼呢?1:23經文說:「你們當因我的責備回轉;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們,將我的話指示你們。」1:24、25的經文又說:「我呼喚,你們不肯聽從;我伸手,無人理會;反輕棄我一切的勸戒,不肯受我的責備。」從反面讀回這幾節經文,便可以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那些肯受教、走錯路卻能回轉、願意接受責備、歡喜聽從指導的人。〈箴言〉所說的智慧是指前人從生活經驗中體會並遺留下來有價值的生活與生命法則之教導。1:8~9如此說:「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 (或譯:指教);因為這要作你頭上的華冠,你項上的金鍊。」父母的訓誨和法則,或是前人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不是只供記憶和參考的資訊,而是可遵循的生命原則,因為裡面隱藏的是人生的經驗和智慧。


此外,作者認為無知者是那些「恨惡知識,不喜愛敬畏耶和華,不聽...勸戒,藐視...一切的責備」的人。(v.29) 與此相反,擁有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敬畏耶和華。作者在9:10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這裡提及知識所強調的也是和人生及生命有關的知識,而作者所指涉的是有著正確價值觀和堅定信仰的人,不是那些隨波逐流者。

智慧與判斷能力

今天選讀的新約經文記載了耶穌和他門徒的對話,對話的內容則和門徒對耶穌身分的認定,也就是信仰的判斷有關,是一次很重要的對話。首先,耶穌問門徒別人如何認定他,門徒據實回答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裏的一位。」(可8:28) 耶穌接著問門徒怎麼看他,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可8:29) 這個對話過程有值得我們深思之處:別人怎麼看、如何想若成為我做判斷的唯一標準,那就是跟隨流行,但門徒若對耶穌的身分有清楚的認定,同時還是不錯的判斷,這就是智慧,智慧包括正確判斷的能力。


判斷的能力需要藉著教導和培養而穩固建立起來,特別是關於人生方向與價值、信仰的判斷。以色列人用上帝的話做標準教導及培養後代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判斷。但我們不應讓以色列人專美於前,因為獨一上帝是普世人的上帝,祂的話不會也不能只是供某個特別族群的人所用,應該是叫所有世人都遵守的。這些智慧可說是普世的智慧。


遺憾的是,教會雖然重視智慧教導,有人卻遺忘了聖經和信仰的教導,用滲入教會中的俗世粗糙方法和手段吸引人 (特別是年輕人),例如網路上某獨立教會用「來教會掃地可以撿到鑽石」的荒謬說詞,意圖吸引年輕人進教會,完全不察其抵觸信仰和耶穌的教導。當耶穌呼召門徒的時候,要求門徒捨棄一切來跟隨他,撿鑽石的廣告呼叫和耶穌的呼籲全然相反,又怎能向這些年輕人教導耶穌所傳的道理?


結語:體貼上帝的意思

我們處在一個重視物質,而精神價值和智慧被扭曲或忽視的世代,連宗教都可能被引誘而墮落。耶穌時代的祭司階級、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等也捲入了錯誤與墮落的漩渦中,今日的宗教階級難保不會重蹈覆轍。不少時候,我們也可以看見宗教界的墮落,宗教人物追求名聲、地位、權勢、趨炎附勢、唯利是圖者亦不乏其人。如果今日教會及信徒不反省、不思考改進,則要如何向世人做信仰的見證?


當耶穌對門徒說他要前往耶路撒冷,並且要在那裏「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8:31) 彼得聽完立即勸告耶穌避開此事,但耶穌轉頭過來責備他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這句斥責的話顯示了耶穌的最高智慧;順服上帝的旨意,遵行祂的道,不要只體貼自己的意思。這句話也深深刺中現代人心靈的要害,因為今日世界與社會的最大的難題與混亂,就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只體貼自己的意思所造成的。


【問題思考】
1. 知識和智慧各指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2. 為什麼「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請詳細解釋。
3. 什麼是科學的「價值中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