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窮人

聖經:撒母耳記下1:17~27;哥林多後書8:7~15
啟應:第55篇
聖詩:245、602、392

富有的窮人是富人或窮人?貧窮的富人是窮人或富人?富人是誰?窮人又是什麼?在一個唯經濟主義,並以金錢至上之口號鼓勵人全力追求,且認為這是人生之最高目標和意義的社會中,面對這些有點像繞口令的問題,可能一時還真不知要如何回答!幾年前,王陽明牧師的著作《窮得只剩下錢》這個書名,曾經成為社會批判常被引用的流行語。書的內容和意義,在於闡釋及批判現代台灣社會以經濟、金錢掛帥、物質追求為核心的單面向文化風潮,及精神文明極度貧乏的社會問題,卻也有人大聲回應有錢才能叫人看得起,其他的都是虛幻、不實在。這些社會現象,在在叫人感到事態嚴重。


以物質追求及經濟發展、金錢遊戲為主的社會集體思維和核心價值,可能不是台灣特有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的普遍現象。不過,台灣社會的問題顯得較為突出,也對這個社會更具衝擊力道,以致我們無法漠視,應該嚴加注意及關心。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很清楚是俗世的價值觀,現實主義的、生物主義的,和基督教信仰主張的上帝國之價值觀本質上有很大不同。


上帝國的價值觀確實不同於世界的價值觀,〈以賽亞書〉記載上帝的話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55:8~9)上帝國的貧富觀念也與地上不同,因為上帝看的不是外面,而是人的裡面。對許多人來說,裡面是看不見的,只有外面才具體又可見,所以人習慣用金錢、財產這些可計算的有形物質,以及社經地位、權勢之有無或大小、學位之高低這些雖屬無形卻也可以估算的標準去判斷人的價值。

一. 他本富有,自願成為貧窮

今天選讀的〈哥林多後書〉經文告訴我們一個不同於俗世的價值體系,是上帝所啟示、建立在基督信仰基礎上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顛覆了俗世一般的價值觀,特別值得我們用心學習。保羅說:基督耶穌「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 耶穌本是富有的,因為他是宇宙的主宰,對這個世界擁有主權。〈希伯來書〉作者這樣描述:「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貴,就遠超過天使。」(1:3~4) 基督耶穌雖有這樣的高位與富有,卻自願為人捨棄而成為卑微和貧窮,取奴僕的樣式,這是「謙卑虛己」的典範。保羅在〈腓立比書〉中這樣說:「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2:6~8)


降世為人的耶穌在開始傳道事奉前接受了在曠野的試探。試探的最高點是撒但要求他跪拜,並答應若他照著做就可以得到全世界。吾人皆知世界雖是上帝所造,但交給人管理,人卻只順從自己的意志,不順服上帝的旨意,成為撒但 (「撒但」的原意就是「抵擋」) 的一員。以降世成為人的身分來說,耶穌基督知道若不順服上帝而抵擋祂的旨意,就可以擁有並主宰整個世界,享有世上最高權勢,與上帝平分秋色,並駕齊驅,這是極大的誘惑。但所付出的代價也極大,就是和上帝隔離,重演亞當和夏娃抵擋上帝的戲碼,承受同樣的後果。因此,面對撒但的誘惑,耶穌回答說:「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他。』」(太4:10)

單單服事上帝可能失去的便是世上的權勢和一切享受,然而正如耶穌所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 (瑪門:財利的意思)。」(太6:24)耶穌的教導指出生命和生活的重要原則:我們無法擁有全部,只能在多樣的選項中做抉擇。在最重要的生命意義之抉擇中,我們只能以一個為重,無法兩者兼有。一心一意想得到全世界,必然失去上帝;專心服事上帝,則必然不以擁有世界為重。


然則,聖經並不以富有為有罪,只認為「貪愛錢財」是罪惡的根源。保羅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貪」是心靈的問題,不是物質多寡的問題。富而仁,富而樂善好施不會是問題,富有卻不知或不願恰當捨棄,反倒成為富有的奴隸,這便是問題。有一位年輕的官請教耶穌有關永生之問題時,耶穌回答說:「你還缺少一件。」這關鍵的一件,就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 (馬可10:21)對許多富人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就像聖經記載的這個人,「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馬可10:22)

二. 因他的貧窮,你們成為富足

耶穌來到世間成為一無所有的人,他常接近窮苦、貧弱,遠離權貴、富人階級。這不表示耶穌視富人及權貴如仇敵,因為實際上他也有一些富人和權貴朋友,甚至也有一些法利賽派的友人。可是耶穌對那些掌權且有勢力,卻不知如何服事人,只知咒詛窮乏弱勢者的權貴階層感到深惡痛絕,因為他們將所擁有的權和錢看做是自己努力經營應得的報酬,不是上帝恩典所賜或交託的。但聖經卻很清楚教導這些乃是上帝的恩典所賜或託付的,人只是管家。主人期待於管家的,乃是忠心盡職而已;可是,人常常忘記自己是管家,反而自以為是主人。

中世紀的聖法蘭西斯 (Francis of Assisi,1181/1182 - 1226) 原是一位從事蠶絲交易的富商之子,卻變賣一切家產自願成為貧窮,創立了幾個窮人修會,自己則選擇過貧窮生活,接近自然。相傳他擁有和各類動物溝通之能力,又致力保護自然環境,因此死後經教會冊封為聖人,被尊為動物和環境的守護者。法蘭西斯的生命抉擇讓自己的心靈更自由、豐富,反倒因此贏回了全部的自己,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同樣,長久設立在台灣台東及服事原住民的白冷 (伯利恆) 外方傳道修會修士們遵守的工作精神有三:○1孩童的精神:完全信任的態度,無所憂懼,因此而能忍受巨大困難、克服失敗;○2單純的精神:專心追求福音,除卻自我煩惱的恐懼,帶來服事的自由;○3貶抑 (虛己) 的精神:投入異文化、宗教及社會階層時,放棄自己的習慣。前兩個原則充分展現了耶穌所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的生命及生活原則。(太6:34)


自願貧窮造就的不僅是自己的靈命,也叫別人獲得好處。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經文中所說「因他的貧窮,卻叫我們成為富足」的話,指出了「犧牲自己,必能造就別人」的真理。耶穌自願成為貧窮,卻因此而使我們變成富足,耶穌展現逆理式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


三. 多收無餘,少聚不缺

富有可以是祝福,也能變成咒詛,端視富者對所擁有之財富的態度。

今日選讀之舊約經文所記載大衛王寫的〈弓歌〉,叫我們看見世事無常、變化不定。他所歌頌的以色列第一位國王掃羅本是上帝所揀選的,也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勇士,對於建立強大的以色列國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弓歌〉歌詞這樣說:「他曾使你們穿朱紅色的美衣,使你們衣服有黃金的妝飾。」(撒下1:24) 可惜掃羅在一些事上優柔寡斷,無法全然遵守上帝的誡命;而且,他常擔心自己的榮耀不再,所以容易猜忌、嫉妒別人 (女婿大衛) 的成就;較晚期時,甚至在信仰上步入歧途,因此最後遭到上帝遺棄,不再受祝福。


從掃羅身上,我們看見地位、權勢、財富都會變動,沒有一樣是永恆的。這也喚醒我們注意最近成為熱門新聞話題的希臘經濟瀕臨崩盤的景況。原本加入歐元區時肯定看見一片大好前景,因此也享有過一段富裕、輕鬆、舒服、快樂的日子;轉眼之間,一切卻如明日黃花,凋零落葉,社會枝幹即將枯死,榮景不再。有多少人當初能夠真正看到這些?如今悔恨不及,亦莫可奈何。國家社會如此,個人亦然。因此,若能及時體悟並實踐將上帝所賜資源,在適當時刻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應該是符合信仰的智慧之舉。


〈哥林多後書〉經文中保羅提及的「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實際上反映了以色列人在曠野過著漂遊日子時的寶貴經驗。嗎哪是上帝賜給無法定居耕作、生產食物的以色列人之每日所需食物。在給他們這種食物之前,耶和華通過摩西要求以色列人只撿拾每人每日所需的份量就好了,但有一部分人不順從而撿拾過量,結果多出來的也無法保存與囤積,只能丟棄。在這件事上,上帝要以色列人學習的功課,就是全然信靠祂並完全交託,如此他們必得飽足,不用煩惱。這樣的功課,對今日的信徒來說還是重要,因為現代人的交託更少,倚賴自己的力量則更多。


結語:

近年來,我們的社會貧富差距之問題越來越嚴重。造成這種困難情勢的原因之一,或許是我們太過注重財富的追求和擁有,以致許多人競相利用手頭擁有的「資本」加速投資,為自己追求更大的利益。因此,也常常產生許多藉著黑心手段而積聚的黑心財富,劇烈危害人群與社會。心思意念僅聚焦在這上面的人,心靈多半越顯貧乏而成為富有的窮人,富有的窮人是心靈貧乏的人,是社會學者所稱的「單面向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是除了自己以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重要,連上帝也捨棄的人;這樣的人,的確是窮乏至極的人。


【問題思考】
1. 聖經對於貧與富的看法和主張如何?
2. 您認為聖經的金錢觀是什麼?
3. 請您從聖經的觀點說一說「忠實管家」的倫理原則。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