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揀選的奴僕

聖經:撒母耳記上15:34~16:13; 哥林多後書5:6~10, 14~17
啟應:第 48 篇
聖詩:22、505、402


基督教信仰常常和俗世的人生觀、價值觀唱反調,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不過,這件事倒過來講可能比較正確:俗世的人生觀、價值觀常常和上帝對人啟示,教導人持守、遵行的信仰或信念相反。這個悖反上帝的傾向或事實,在〈創世記〉的創造故事中早已呈現了:亞當、夏娃面對上帝吩咐他們不要採摘及食用分辨善惡樹上果子的問題上,選擇了不順服的悖逆行為,落入「罪」的陷阱而遭致未料到的後果。此後的人類,不斷重複和上帝唱反調的基調,可能反映的只是為了擺脫被上帝巨大身影籠罩,因而努力尋找「作自己」的一條心理之路而已。可是,從歷史來看,這條「人之道」實際上是一條坎坷、崎嶇,充滿陷阱、挫折與謬誤的路。


在這一條人之道上,人們或許可以發現短暫的希望,但不久就明白路越走越狹窄,甚至出現此路不通而受困的尷尬。根據〈創世記〉的故事,上帝最終並未真正遺棄被逐出伊甸園外的人類而置他們於不顧。祂逐漸展開拯救的計劃,藉著所揀選的僕人在各時代的許多地區宣揚福音、呼籲悔改,希望人能夠返回「上帝之道」,與上帝復和 (reconciliation)。但,這一條拯救之路也是既漫長又困難重重,因為人保有自由選擇順服或不順服上帝的權力和權利;而人的選擇,通常呈現越走越離開上帝之道的傾向。


在歷代眾多的上帝之僕人中,耶穌是一位最重要的僕人,正如〈希伯來書〉所表達的。又如〈腓立比書〉2:6~11所述,耶穌完全的奉獻與犧牲之典範闡釋了「絕對順服」的信仰內涵及意義,也告訴世人這是一條真正的得救之路。但,世人的眼光可能無法企及,只能見到近處或表層,無法看見遠處或深層的。在這一點上,基督信仰的眼光、思考比較俗世所見、所思者更深且遠。

耶穌這位僕人是上帝選派的,也的確是一位「完全的」僕人,在他身上我們看見上帝僕人的真正意義,乃是成為上帝完全的手腳或同工。以古人所理解的觀念來說,奴僕接近無任何自己之意志的奴隸,他的生命原則就是完全順服於主人的意志和吩咐之下。


一. 上帝的揀選

「揀選」一詞的普通意含接近「特選」的意思,被選中者多半是出類拔萃的人或物,例如特選品種或特選水果,或特選菁英團隊等。然而,在上帝的揀選計劃和行動中,被選中的常常都是人看不上眼,缺點不少的人,常常是這些不完美的人成為祂的奴僕,而所謂的豪傑、英雄或強人則不在上帝的揀選之列。

根據〈撒母耳記〉的記載,掃羅是上帝藉由撒母耳先知的手所膏立的以色列第一位君王。他的外表出眾,如聖經所記載:他長得「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上9:2) 這顯然也符合一般人的期待。然而,他的身家卻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又) 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撒上9:21),所以不能算是顯赫的一位。掃羅受選成為以色列第一位君王,卻因不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最終遭到廢黜。他離開了上帝而尋求自己的路,上帝的靈也因此離開他。


大衛也是上帝差遣撒母耳前往耶西家裡挑選的。在挑選的過程中,上帝細心吩咐先知,告訴他誰才是祂所要的。大衛是耶西家最小的孩子,在挑選過程中,沒有人考慮他,所以放他在外面看守羊群。當時的他雖不受人的重視,上帝卻選他作僕人,因為祂看人的裡面,不看外表。我們無法猜透上帝的心思意念,但從揀選的作為和結果中,卻看見祂和世人有著極大的差異:祂不看外表,祂看人的裡面。


二. 人看外貌,上帝看內心

現代虛浮的文化注重外貌,不重視內在與實質,因此造就了醫美、化妝、廣告事業的發達。在政治上,政府喜歡炫耀表面的數字,卻不肯面對數字背後暗藏的問題和危險,以及數字的虛假。例如台灣的政府,喜歡誇口經濟成長的數字,好像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卻避談誰才真正從經濟成長得到好處,誰是這些數字背後的受害者,以及因此所造成的社會貧富不均及其不斷擴大的問題。其實,這些外表好看的數字常常是騙人的,背後隱藏的勞力剝削、獲利分配不均的實際問題才是真正必須關心的。


前面提到的以色列第一位君王掃羅是一位長相英俊的戰士,卻不是一個堅決果斷的領袖,對於信守上帝的吩咐和遵行上帝的道則常常大打折扣。外貌通常予人好印象,卻無法擔保內在也一樣漂亮。領導人可能憑著外表爭得民眾一時的好感,最後卻還是要看內在有否真正的實力,這樣才能得到持續的支持。內在才是真實,欠缺內在的支持,外貌的虛假終將被看穿。


上帝挑選祂的僕人時,常常忽視外表。在揀選大衛的過程中,祂對撒母耳先知說:「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 保羅也在〈哥林多後書〉裡面承認自己過去曾經按著外貌看人,甚至也「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5:16) 之所以能夠改用新眼光看待世事和人物,有新的思考和判斷,乃是因為自己的生命有了在基督裡的改變:過去「憑著眼見」,如今則「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林後5:7)。


三. 在基督裡的新生命

保羅是一位很特別的使徒,他的信仰經歷和其他使徒極為不同。從堅決擁護摩西的律法傳統,且積極迫害基督徒的法利賽人,到變成積極宣揚耶穌基督救主的上帝僕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很難理解。叫人無法不這樣想:若不是上帝親自在他身上動工,怎麼可能有這種改變?然而,改變後成為上帝和基督僕人的保羅說:「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林後5:9) 在這裡,保羅述及作僕人的重點就是立志得主的喜悅,不再以自己為中心,只圖作自己。保羅接著也指出基督僕人的典型:「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5:15)


原來,在基督裡的生命是從「以自己為中心」轉變為「以基督、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態度。掃羅雖是上帝揀選的,但他未完全降服在上帝面前;在討伐亞瑪力人的戰爭中獲勝時,「掃羅和百姓卻憐惜亞甲,也愛惜上好的牛、羊、牛犢、羊羔,並一切美物,不肯滅絕。凡下賤瘦弱的,盡都殺了。」(撒上15:9) 他們全然忘記上帝的吩咐是要他們「滅盡他們 (亞瑪力人) 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撒上15:3)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見掃羅因小小的貪心而鑄成大錯,終於埋下了毀滅的果子,連上帝都感到惋惜。上帝對撒母耳說:「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上15:11)


上帝的僕人應該是一位生命更新的人。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既然是上帝的僕人,理當從上帝、從基督的角度看世人和世事;即使跟不上上帝的眼光,也應該先試著了解上帝的旨意,並且決意順服祂,遵行祂的道。遺憾且又讓人不解的是,今天的僕人 (所有的信徒) 常常比主人 (上帝、基督) 有更堅定的意志要順從自己的意思,走自己的人之道。這種人之道與神之道的對抗似乎只是重複了人性史上一再出現的舊問題,也更叫我們看清楚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興起上帝的忠實僕人,「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的重要性。(腓2:15)


結語:

上帝所用的僕人常常都是人群中的渺小者 (不論是質或量),不太可能完成大事者。然而,上帝卻在人的不可能中讓人看見可能性,上帝自己就是那個不可能的可能性 (impossible possibility)。舊約聖經故事中士師基甸帶領了三百人極微小的兵力,擊潰米甸人超過十二萬以上士兵的實例,讓我們明白上帝這樣做的理由乃是不要人自誇,以為自己力量夠大,足以完成自己所要做的。開戰前,上帝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 (三萬兩千人),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士師記7:2) 基甸的故事真實地讓我們只看見上帝的奇妙作為,而看不見基甸和他所帶領的三百位士兵。上帝的提醒實在值得我們細細吟味與思考。


【問題思考】
1. 上帝所揀選的「僕人」有什麼特色?
2. 請從保羅在〈羅馬書〉第七、八章中所述個人的人性體驗,說明人為什麼常常顯得裡外不一?
3. 什麼是在基督裡的新生命?這新生命有何特點?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