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目的耶穌

聖經:列王紀上22:5~23; 馬太福音5:37 (和合p.6, 現中p.8, 台漢p.5)
啟應:第 64 篇
聖詩:71、139、391

現代教育使人養成喜愛追求真理,凡事要求證據或實證,重視科學精神的習慣。事物若缺乏證據或實證的支持,要不是被認為虛假,就是被斷定為胡說。宗教信仰因其基礎和內容多半無法以科學方法或實證予以檢驗,因此常被斷定為無稽或迷信。但在社會生活領域裡,特別是在政治圈,很多人實際上並不喜歡面對實在或真相,只愛處在模糊的情境或想像的美好中。這便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社會現象:人人喜歡追求真理,但個個不愛面對真實或真相。面對真實或真相,有時的確殘酷又痛苦。人想逃避,可能是天性使然。

除此之外,也許還有一些理由叫人不喜歡面對、思考真實、真理的問題。兩千多年前,羅馬帝國總督彼拉多在審問過程中聽見耶穌說:「是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界,為了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都聽我的話。」彼拉多反問耶穌:「真理是甚麼呢?」(約翰18:38~39) 彼拉多所表達的可能意思是: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哪有什麼真理?或者說,唯有權力 (任何種類的power) 才實在,真理有何用?。

台灣社會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重面子與表面功夫,真實、真相與真理的價值不很受重視,成功的說謊、扭曲、或欺騙常常被默許是有價值的。這種虛偽、作假的文化其實對社會具有嚴重的傷害效果,但真正要認真追究真相的人,常常必須冒著被抵制或甚至被剷除的危險,久之則真理批判的聲音消失,更因此衍生公共事務組織或機構集體舞弊、貪汙、或圖謀私利層出不窮、益形嚴重的情形。


幸運地,自從去年柯文哲醫師被選為市長,由於沒有太多政治及社會包袱的牽扯,並其個人坦誠、直率的行事風格,處理事情明快、迅速與認真之態度,讓人耳目一新,也大大衝擊並影響台灣社會的傳統政治文化,乃至於整個社會文化也似乎在點滴改變中。不過,也因為柯市長的人格特質與行事風格不像傳統的政治人物,以致常被輿論抨擊為「白目」。「白目」一詞顯然有貶抑和讚許的兩極意涵,貶抑的意義是指「目盲看不見」,讚許的意涵則指不看、不顧社會慣俗虛偽做作的繁文縟節或面子禮儀等,直視事物及問題的核心。其正面的意義正符合耶穌所說「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誠實原則。

一. 謊言對抗真實的故事

說謊的行為究竟從何時開始難以考察,但說謊作假似乎是人類社會存在久遠的事實。說謊就是欺騙,而欺騙可能是為隱藏錯誤或罪惡,有時也可能是為自己圖謀某種利益。今天選讀的舊約經文,記載了好大喜功的亞哈王最後發動戰爭卻陣亡的故事。這位北國以色列王計劃聯合南國猶大王約沙法一起出兵攻打亞蘭王,奪回失去多年的土地。但約沙法要求亞哈先詢問上帝的旨意,因此後者召集了以色列400位先知,要他們就他的出兵計劃說出上帝的旨意。這400位先知遵旨在王面前盡說一些好話,但這些好話卻非出於上帝的口,而是假先知們為了討好王乃說出口的假預言。他們說預言,不是為了傳達上帝的旨意,是為了討好王,並讓自己獲得利益。

說假話好像是宮廷或政治圈的流行特產,這個圈子充滿了爾虞我詐的虛偽。除了勾心鬥角,彼此爭鬥、排擠之外,在掌權者面前說實話的人多半要面對生命的危險,因此求生之道似乎免不了隱瞞、欺騙的技倆。歷史說明所有掌握最高、最大權力的掌權者,幾乎都不喜歡逆耳之言,只喜歡唯唯諾諾聽話的人。亞哈面前的400位先知忘記先知的責任是忠實、正確地傳達上帝的旨意;為了討好王而說假預言是違背上帝旨意的。亞哈的故事告訴我們最高、最大之掌權者心理的矛盾:王不喜歡被騙,因此當約沙法問他是否還有其他先知時,他回說還有一位他不喜歡的米該雅。他不喜歡的原因是這位先知不講吉利的話,盡講些凶言,讓他不高興。不過,最後他還是召人請米該雅來了,而這位先知最後講的話確實讓他十分不愉快。


亞哈王不僅不喜歡說假話的先知,也不喜歡虛矯的米該雅,因為見到亞哈時他開口說的竟然是同意王的出兵計劃。亞哈顯然知道米該雅的虛矯,所以責備他說:「我當囑咐你幾次,你才奉耶和華的名向我說實話呢?」(王上22:16) 但當米該雅改口說出信仰的真話時,亞哈更不喜歡而向約沙法抱怨說:「我豈沒有告訴你,這人指著我所說的預言,不說吉語單說凶言嗎?」(王上22:18) 亞哈的表現是居高位、掌大權者的人的通病。

二. 米該雅的困境

以賽亞先知的時代,上帝責備以色列人說:「他們對先見說: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對先知說:不要向我們講正直的話;要向我們說柔和的話,言虛幻的事。」(賽30:10) 以色列人表現趨吉避凶的心理和態度,是許多世代人類的通病。他們全都不喜歡聽警告、訓誡、正直的話,只喜歡聽甜蜜溫馨、柔軟順耳的話,即使明知這些話虛假、不可靠。現代許多政治人物選舉前盡講美麗的謊言,幾乎無止盡地開空頭支票,即使他的過去政績乏善可陳,甚至多是失敗的,群眾可能還是喜歡聽信甜言蜜語,討厭面對真實。亞哈王是一個典型的實例,特別反映出政治圈權力運作的虛偽。米該雅先知面對這樣的情境時,應該說些什麼話呢?該如何說才適合呢?


米該雅對亞哈王的首度回應顯然不像先知所該有的,倒像是虛應故事的政客一般,因為他心裡雖不同意,口裡卻贊成亞哈的出兵計劃。亞哈反駁他虛應故事,譴責他未說真話,米該雅才將從上帝領受的話全盤托出。米該雅的表現堪稱是另類的先知,而非聖經熟悉的先知。不過,和其他400位先知相比,米該雅好像還保有先知應有的信仰良知之特色。先知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言人,應當忠實傳達上帝的話,但先知群中難免混充著擅長說謊的假先知。假先知對上帝、對人都是陽奉陰違,目的是為自己求得利益。耶利米先知曾經嚴厲地指責宗教及政治領袖們的虛假:「我領你們進入肥美之地,使你們得吃其中的果子和美物;但你們進入的時候就玷污我的地,使我的產業成為可憎的。祭司都不說,耶和華在哪裏呢?傳講律法的都不認識我。官長違背我;先知藉巴力說預言,隨從無益的神。」(耶2:7~8) 從耶利米的譴責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先知、宗教人員也會墮落。


對這些假先知和虛偽、不負責任的政治領袖,上帝不會視而不見。不論是說者和聽者都將受到應有的懲罰。耶利米先知傳達上帝的訓誡時這樣說:「耶和華對我說:『那些先知託我的名說假預言,我並未差遣他們,沒有吩咐他們,也沒有對他們說話;他們向你們預言的是虛假的異象、占卜、虛無,以及心中的詭詐。所以耶和華如此說:『論到託我名說預言的那些先知,我並未差遣他們;他們說這地不會有刀劍、饑荒,其實那些先知自己必被刀劍、饑荒滅絕。聽他們說預言的百姓必因饑荒、刀劍被扔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無人葬埋。他們連妻子帶兒女,都是如此。我必將他們的惡倒在他們身上。』」(耶14:14~16)

三. 耶穌的教導!

在充滿虛假的社會文化中,耶穌的教導很直接、簡潔,很容易明白,毫不虛假:「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太5:3) 這是社會道德及倫理所需的「誠實」原則,是人與人之間互信、社會能夠健發展的基礎。遺憾的是,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社會,誠實卻可能被視為「笨」,因為誠實常常導致所謂的「吃虧」,不符合爭勝求生的道理;也因為人們通常看人生如戰場,征戰時用兵必不厭詐,否則容易失敗。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因為成功是要緊的,而其背後鋪陳及指導的社會價值觀是「成王敗寇」。


然則,耶穌的話讓我們知道:唯有誠實才是「善」,才是行上帝的道,多說或扭曲都是出於邪惡或「惡者」(撒但)。

耶穌的許多教導全都基於誠實原則。他和掌握權勢的祭司、法利賽人、文士等宗教和社會人士對律法的理解及詮釋不同,也常發生衝突。這些握有宗教及社會權勢之菁英所關心、注目的,是律法傳統的穩固維繫和解釋權,間接顧及的便是自己的地位、利益、和權柄。然則耶穌不看這些,他看見、注目、關心的是「人」的價值。對那些宗教及社會權勢菁英來說,耶穌實在白目。但對耶穌而言,可能真正白目的反倒是那些握有權勢的宗教、社會領導人士。他們無視於凡人大眾最需要的是上帝的愛和憐憫,律法乃是上帝為人啟開的「教示」,彰顯了上帝愛世人的關心之一部分,而不只是為了顯示上帝的權威。然而,當時的宗教及社會權勢階級,卻藉著律法讓上帝的權威加到自己身上。耶穌指責這些虛偽的人說:「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他們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馬太23:2~5)

結語:

在一個重視面子、注意表面以及繁文縟節的社會文化裡,要找到誠實或誠信的原則是很困難的。西方社會幾千年來深受基督文化的影響,即使仍不完美,卻很重視誠信或誠實原則。德國哲學家康德也力主誠實或誠信是社會穩固的基礎,而不誠實或無誠信則是社會趨向瓦解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西方社會生活中,一旦被人揭發有不誠實之作為,輕則信用破產,重則可能導致身敗名裂、喪失權位之嚴重結果,例如美國總統尼克森因指示水門竊聽事件而被迫於1974年黯然辭職下台。國家、社會及各階層領導人物若無誠信,信口開河,則社會分崩離析乃是必然,這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警示。

【問題思考】
1. 為何我們的社會會產生「人人喜歡追求真理,個個不愛面對真實、真相」的矛盾或扭曲之現象?
2. 你認為耶穌教導的「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誠實原則有甚麼好處?
3. 基督徒應該如何以誠實的信仰及倫理原則對抗社會的虛假文化?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