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宣教

經文:約拿書3:1~10;馬可福音1:14~20
啟應:第24篇
聖詩:303、537、541

〈彼得前書〉2:9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這一節經文指出「宣揚」是教會受召而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義,亦是其本質;不願或不能宣揚的教會是死的教會,死的教會即非教會。經文也指出教會所要宣揚的內容是上帝拯救人出黑暗進入奇妙光明的作為,簡單說,就是上帝的拯救。


經文所提的「宣揚」是教會宣教的主要內容;除此之外,「服事」也是宣教內容的重要部分。就像耶穌的宣教事工,除了以宣揚上帝國的信息為主之外,又以醫病、趕鬼的神蹟為輔,目的是要讓人脫離自我以及世間各種邪惡的綑綁,讓生命從其中得到釋放與拯救,過順服上帝旨意的生活,回歸上帝主權的治理。近代宣教學強調教會的宣教是「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意指上帝是宣教的主體,教會或信徒是上帝所使用或差遣參與在宣教事工中的僕人,而不是主體。過去有些宣教機構或個人以為宣教是人的選擇,所以信徒或教會自己可以決定要或不要從事宣教的工作,這是極大的誤解。上帝設立教會的目的,是要呼召信徒和祂一起參與宣教,而宣教事工的終極目標是拯救罪人;這絕對是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做的事,不是人能做的,教會正面的回應是無可推諉的責任。

此外,從前的宣教學將「宣教」(mission) 和「傳福音」(evangelization) 看成是不同的工作,宣教指的是到國外未得之地或落後地區宣揚基督信仰的活動,而傳福音意指在國內做宣揚基督信仰的事工。這種由活動地區作為區別標準的做法,如今看來值得商榷,因為不論是宣教或傳福音,都是宣揚上帝拯救恩典的事工。信徒一離開教會進入凡俗世界 (不管是在本國或外國) 見證福音、分享信仰,都是宣揚工作的一環,本質上也符合了彼前2:9的教導。

一. 上帝的宣教

教會不是建築物,建築物是「教堂」,是禮拜、聚會的場所。教堂可以是空的,也可能被廢棄,但除非世上所有基督信徒都離開世界,否則教會依舊存在。精確地說,教會是上帝選召出來的信徒的集合體,所指的是人,而不是建物。所以教會可以隨時移動,野外禮拜最能說明這一點。任何教會的會友不論在哪個地點敬拜上帝,聚集在那個地點一起敬拜的人就是那群會眾的教會,或是普世大教會的一份子。禮拜堂的位址可以是固定的,教會則不一定。

長老會創始人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 1509/7/10~1564/5/27)替教會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在哪裡有「宣揚」和舉行「聖禮」,那裡就是教會。從這個定義看,教會最基本的任務和事工就是宣揚。而所謂的宣揚,當然包括主日禮拜的講道和其他的服事。除了宣揚之外,加爾文還強調執行聖禮,這聖禮包括奉基督之名所舉行的洗禮和聖餐。洗禮是引人進入教會團契生活的重要儀式,聖餐則是聖徒與基督以及聖徒生命彼此間交通的記號。


教會的宣揚內容,主要是上帝在基督裡的救恩美德。普世教會儘管所用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不同,但宣揚的內容都是上帝在基督裡的救恩。宣教的終極目標不是傳佈教義,或是傳揚一種思想或宗教理論,而是要叫人脫離人性的罪的綑綁,獲得上帝的拯救。這是一件救人的工作,但只有上帝才有能力救人,所以宣教不是人的事工,是上帝的事工,信徒乃受召參與其中,幫助人接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恩典,得到拯救。


二. 人的參與

為什麼上帝的宣教與救人的事工需要信徒參與?為什麼上帝不獨自進行並讓它完成就好了?我們無法確知上帝在這一件事上的真正意念是什麼?但聖經的實例或許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一、二。

今天所讀兩處經文都和上帝的宣教有關:「約拿的故事」述說上帝呼召約拿前往他不喜歡的異邦之城尼尼微,去宣揚認罪、悔改的信息。上帝的旨意顯然希望藉著約拿的參與,讓尼尼微人民離棄罪惡,獲得赦免與拯救,回歸祂的道。而耶穌呼召四位門徒,邀請他們加入的是上帝國的宣教與事奉行列。耶穌的宣教從頭到尾都以「上帝國」為核心。所謂上帝國的宣教,就是呼召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又被罪所綑綁,能轉意回到上帝面前,接受祂的主權,順服祂的旨意。這更清楚是領人得到上帝救贖的一種工作。這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相同的信息:上帝確實邀請了人參與在祂的救人事工裡面。


約拿不喜歡上帝的呼召,他有自己的想法,認定尼尼微城所有的住民都是不值得赦免與拯救的罪人。所以他逃避上帝的面,遠走他施,但上帝還是把他找回來執行這一項任務。這個故事很清楚叫我們看見,約拿的宣教徹頭徹尾是上帝的宣教,不是約拿的宣教。耶穌呼召門徒一起為上帝國的事工努力,並鼓勵他們積極地到普天下去傳揚福音,廣召門徒,藉著一代一代的傳承引領世人歸回上帝的國度。耶穌門徒的故事也一樣告訴我們,他們只是「回應」上帝的呼召,參與祂的拯救事工和活動而已,宣教不是他們自己的事業,也不是他們所計劃的。


事實上,聖經從〈創世記〉開始所描述的上帝是一位喜愛與人同工的神。祂造人,讓人代祂管理這個世界;呼召摩西代表祂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選召先知及各時代領袖宣揚祂的救恩...等,在在顯明祂確實喜歡人與他同工。祂不是喜歡自己單獨做事的神,有些神學家甚至認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也彰顯了上帝喜愛同工的特色。因此,保羅合理地以他自己的經驗領悟到:「...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林前3:9),他和他的宣教伙伴都是上帝的同工,我們當然也應該是。


三. 不同的回應

然則,約拿的宣教故事卻讓我們看到十分驚訝的成果。尼尼微的住民從上到下居然全都「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拿3:5),甚至連王都「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拿3:6) 他甚至要求全國人民和牲畜都禁食、披上麻衣,懇切地認罪悔改,祈求赦免:「人要切切求告上帝。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或者上帝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3:8~9) 結果,「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3:10) 這樣驚奇的結果,連約拿自己都無法接受。這當然是上帝的作為所結的果子,不是約拿的功勞;但值得注意的是:約拿最後和上帝一起同工,成就了超乎意料之外的成果。


再看耶穌的第一批門徒,他們聽見了主的呼召立即拋棄工作,辭別家人跟隨耶穌一起去宣揚上帝國的信息。耶穌呼召的是參與「上帝國」實現的工人,這才是宣教的終極意義。上帝國的實現不僅只關於上帝主權的完成,也確實和人的罪得赦免,進入上帝的恩典與救贖息息相關。所以就整體來說,宣教確實不是人的活動,而是上帝的事工,教會在面對上帝的呼召而設立時,就已經開始參與在這裏面了,因為這是它最重要的使命。

教會處在今天的世界中,如何回應上帝交付的時代使命,這是教會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時代的問題可能隨著時間的進程而有不同變化,但無論怎樣變化,教會應該時時站在時代的前端,面對可能的變化傳揚上帝的道,引領社會的思考。今日教會或許由於組織龐大,結構越趨複雜,以致忙於處理及解決內部的事務和問題,難免因此忽略教會的先知角色,主動宣揚並丟出議題讓社會思考,反倒常常被動地回應社會所丟出來的議題,這,可能也是今日教會首先應該反省與調整的方向。

結語:

從約拿受召向外邦人宣教,呼籲他們認罪悔改開始,一直到耶穌呼召門徒一起宣揚上帝國的福音,都叫我們看見宣教的終極目標確實是要帶領人因信稱義,罪得赦免,進入上帝恩典的國度。藉著個人的改變也讓社會及世界得到改變,這的確是一項極大的社會工程,也只有上帝能夠完成;然則,教會與信徒的積極參與才能使這一項工程實現,願我們大家都能領受上帝的呼召,一起參與在這一個有意義的救人及救世界的事工。


【問題思考】
1. 請問教會的存在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2. 什麼是「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為什麼信徒必須參與在這個事工裡面?
3. 您認為宣揚上帝的福音或參與宣教事工有什麼困難?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