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相信上帝,就可以祈禱

沒有信仰的人認為祈禱是對空氣說話,或是信徒的自言自語,因為看不見祈禱的對象,也聽不到上帝的回應。但對有信仰的人來說,祈禱是和上帝講話,即使眼睛看不見祂,耳朵也多半聽不到祂的聲音。對信徒來說,上帝是祈禱的確定對象,因為祈禱者的心靈可以對應著上帝的無聲之聲。祈禱是對空氣說話,或是信徒的自言自語?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辨明的問題。

人類究竟從何時開始祈禱?可能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祈禱的歷史和人類的祭神儀式一樣古老,可說是人的本能之一。祭神的前提是相信神明存在,而神明的存在對生活在古文明及文化處境中的人而言是不證自明的。〈創世記〉記載伊甸園裡亞當、夏娃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人類第一對夫婦已經有機會和上帝對話,這應該也是祈禱的一種類型。


除了祭典中禮儀性的祈禱之外,最常出現或產生祈禱行為的時機,大概是人處在危急或面對重大困難而求助無門之際。〈詩篇〉中不少祈禱文皆係發自向上帝求助的動機,這在大衛所寫的詩中普遍可見。面對危機自覺軟弱無助的時刻,人很自然會向超越的神祈禱,盼望得到幫助或解救,這是人的本能,不必經過大腦思考。那麼,個人的祈禱只是出於向上帝求助這樣的動機嗎?


許多實際的案例顯示:即使不是處在危機時刻,人還是能夠祈禱。不少個人的祈禱文呈現對上帝的感謝和讚美,而非祈求,證明了求助超越者上帝並非祈禱的唯一動機。這些非出於軟弱時求助的祈禱行為以及祈禱文的內容,通常都是經過大腦思考的理性產出,但其前提是祈禱者確信上帝存在,並且可以實際溝通,這並不是像有些人所認定的心理作用或想像。本質上,祈禱的行為超過單純的心理需求或想像,因為信者心靈確信有一位超越者,祂是可以用心靈對話的祈禱對象。


祈禱的前提是「相信」一位超越的神聖者或上帝,祂可以傾聽祈禱者的心聲,也會以祂的方式回應。因此,本質上祈禱是信仰的行為。有信仰的人祈禱是自然的,不祈禱反倒不自然。有些信徒常說不會祈禱,反映的可能只是不習慣和一位看不見的上帝溝通、對話,或是不擅長言詞表達,而不是真的不會。若是真的不會,則反映出的可能是更嚴重的信仰不堅定或不確信,甚至是沒有信心之問題。因為,人只要相信上帝,就必然可以祈禱;至於能不能流暢地祈禱,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操練或練習而已。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