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主降臨

經文:以賽亞書64:1~9; 哥林多前書1:3~9
啟應:第 16 篇
聖詩:41、133、389

依照教會曆的進程,今日是「待降節」第一主日;自今日起,教會進入了聖誕節期,準備迎接救主基督耶穌降生的紀念日。「待降節」這個名詞的英文是advent,是從拉丁文adventus這個字演變來的。Adventus的原意是「來臨」或「到來」,就是英文的coming或arrival。所以,將advent這個名詞譯為「降臨節」可能比較合適,可以更適切地表達上帝或基督的臨到。對處在苦難中的世人來說,上帝/基督的臨到,或是像〈以賽亞書〉所表達的上帝「裂天而降」是他們所想望的,而基督的來臨也的確給世人帶來了希望。因此,這第一個主日的主題便是「希望」。


「彌賽亞」的降臨是舊約時代處在強國環伺又屢遭欺侮,甚至滅國的以色列人所盼望的。他們十分渴望上帝差派彌賽亞來拯救他們,使他們能夠脫離被欺壓與被迫處在水深火熱之痛苦中的困境。希伯來文「彌賽亞」的意思是頭上被「抹油者」,直白的意義就是「被揀選者」。被揀選的這人是上帝特別派來的「拯救者」或「救主」,他的基本任務就是「拯救」以色列。這種盼望對現代人來說仍然具有重大意義,即使世人今日的處境和古代以色列人不同,面對的問題也不一樣,但處在無解的困境與難題中受苦的性質卻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其實,歷史顯示人類雖然不斷在找尋所面對之各種問題的「答案」,但自己卻一直都是一個無法得到解答的「問題」,是故人屢屢陷在自己造成的困境中而無法脫身。並非人不曾設法解決問題,乃是提出的解答常常導致更多的問題。以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來說,原先之目的即在於減輕人的勞動負擔,讓人能有更多力氣和時間致力於謀求幸福、悠閒又有價值的生活,享受更有意義的人生。不料,現今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時代中的人反倒更忙,更沒有時間善用及享受生命,體會生命的更高價值和意義,只是在物質上較前人有更方便、多樣的享受而已。其他如教育問題亦同,本意是希望藉著理性教育使人脫離無知及環境之束縛,塑造理性、對話的人性與社會,但現實則是不理性的人間衝突依然存在,且有更趨複雜之勢。即使世界大戰似乎停止,但區域性小戰爭不斷的情況,恐怕也會叫人有四處烽火的感受。而在個人方面,巨型都市的發展充分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人越多,人的孤寂感卻越增強,產生更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人卻只能被迫默默接受,對於改善的方案則幾乎一籌莫展。


以上描述的情況,說明了人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要使世界成為天堂必不可得,因為缺少了上帝的同在。唯有上帝降臨或來臨並與人同在,才能替人間帶來真正的希望。


一. 上帝的來臨

「上帝來臨」這個語詞在舊約裡面有不同的表達,先知較常使用「耶和華的日子」描述上帝來臨之日。在先知口中,這個語詞通常具有威嚇、警告、勸戒的意味。但這日子其實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明顯的意義是指上帝降臨所帶來的審判日,因此這一日是作惡多端之罪人的「大災難日」;另一方面,從受苦者的角度看,這一日乃是他們得到伸冤之機會,可以脫離痛苦困境的「拯救日」。所以,上帝的來臨日是不義的惡人的「絕望日」,卻是受苦的義人的「希望日」。


上帝來臨的日子既是絕望日,罪人將無所遁逃,也是希望日,凡受欺壓及不公義之對待者可得伸冤與拯救,脫離痛苦,重新獲得希望。同一個日子,卻具有兩種絕對相反的意義和內涵。並非這一個日子本身具有兩種不同的性格和特質,而是對兩種相反的人來說,這一個日子呈現出兩種相反的意義來。這一日,是上帝來臨將綿羊與山羊分別出來的日子。(參考馬太25:31~33) 這兩群物種,按照賞善罰惡的公平原則接受審判,並就牠們平日的作為各有不同的結局:要非得到報償,就是遭到咒詛和報應。

然則,慈悲憐憫的上帝不要有一人沉淪,卻希望人人得救。基督耶穌的來臨就是要彰顯上帝這樣的旨意。新約〈馬太福音〉特別強調基督耶穌「以馬內利」(意為「上帝與人同在」) 的意義,表達上帝親自來到人間,和人在一起生活、受苦,也在苦難中幫助人、感化人,與拯救人,將人帶回上帝的懷抱。新約信息重在「上帝的拯救」,因此被稱為福音。


二. 不潔的人能得救嗎?

對比於舊約要求人必須謹慎遵行上帝頒布的律法,和人所加諸律法之上的教條,以免因得罪上帝而遭到懲罰,新約則強調相信上帝在基督裡的拯救恩典,以及藉著聖靈的幫助而悔改並變化生命,回歸上帝,新約的確是「福音」。最大的福音就是上帝在人的希望破滅時伸出援手來拯救,祂是那唯一的希望。雖然如此,但就像以色列人反省時,覺知他們自己「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那樣 (賽64:6),在污穢、不潔的情況下,他們心虛地問上帝:「你曾發怒,我們仍犯罪;這景況已久,我們還能得救嗎?」(賽64:5b)

犯法之人必須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接受對等的懲罰,這是公平的原則。然則罪惡深重的人又要如何付出代價?若進一步想要得到赦免,豈非得有十分巨大的功德才有可能?但重罪之人,多半為罪所困,越陷越深,除了死路哪有可能被赦免而得救?有罪之人真的可以得救嗎?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問的問題!


正如〈以賽亞書〉所描述的,人的頑固、硬頸,多行不義,且無視於上帝發出烈怒,仍然繼續犯罪。他們有如漸漸枯乾的葉子,任令罪孽像風一般將葉子吹去,離開上帝越來越遠,沉溺或消化在罪中而不知反悔,不求告上帝,也不奮力抓住祂。先知體會到:原來這些就是上帝掩面不顧他們的結果。先知在這裡告訴我們:若沒有上帝,人的情況只能越來越壞,無法獲得拯救,唯有上帝才是人得救的真正希望。其實,上帝並未完全棄絕人 (以色列人是代表),只是祂期待他們認罪悔改,歸回正道,但總不可得,因為這是一群悖逆之子。


有意義的是:即使人類如此不堪地深陷罪惡之中,並因此惹動上帝發怒,但祂並未因此消滅人,只是掩面不理,任憑人在罪中墮落、銷溶。從〈創世記〉所載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上帝在處理人的罪的問題時,常常存有一種寬容的愛心,例如告誡亞當、夏娃不要採摘伊甸園裡那棵智慧樹上的果子來吃,否則他們將面對「死」的結局;但亞當、夏娃兩人吃了禁吃的樹果之後,上帝只將他們趕出伊甸園外,並未叫他們死。趕出園外之後,還處處幫助他們,保護他們免於遭受死亡的攻擊。其次,〈創世記〉第6章描述世人普遍皆惡貫滿盈,上帝遂決定用洪水毀滅大地,但並未趕盡殺絕,還替人類留存「餘種」,也就是挪亞一家人,讓人得以從上帝寬容的拯救恩典中再度繁衍或重生。這些故事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確實是有愛心和恩典的神,祂願意寬容地給人「機會」,不潔的罪人仍有可能得到上帝的拯救恩典。


三. 在主基督裡無可責備

耶穌基督的降生給世人帶來上帝的拯救恩典,祂聽見了受苦的以色列人的呼求,耶穌的降生就是祂回應人之呼求的恩典行動。恩典意味著上帝的賜予,不是人倚靠自己的努力達成的。耶穌基督出生前,天使特別顯現在約瑟面前,告訴他要替嬰孩取名「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1:21) 耶穌基督降生的特殊意義,在天使的傳話中清楚地表達了出來。

罪性是人的根本問題,罪性不除,所有問題都沒有解答,這就是人所面對的困局。基督耶穌則是人的罪性問題的解答,他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藉著他,人可以回到父那裏去,罪人才有機會成為被上帝接納的人。因此,耶穌基督成為信徒的信仰核心,他的救贖成為信徒的盼望。


基督耶穌是上帝差來的救主,是人的盼望,他要將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而且,不僅讓人從罪的綑綁中得到解脫,上帝更藉著基督使人「在他裏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林前1:5),甚至「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林前1:7)。簡單說,基督使人的生命豐富,最後臻於完全,「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林前1:10) 這就是得救的終極意義。


結語:

生命經驗告訴我們:世間不是天堂,人世確實有許多困難,有些宗教因此認為人生是苦海,痛苦基本上則是人的無限慾望所造成,因此修道至「無欲」之境界就能得到解脫,就是得救。然而對絕大多數芸芸眾生而言,這絕對不是一條易路,很可能也不是有效實踐的道路,因為人終究是軟弱的。以色列的人性史告訴我們:單純要靠人自己的意志遵行上帝的道,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犯罪得罪上帝的事更是不斷重覆發生。上帝知道人的軟弱,所以藉著耶穌基督降生成為人的拯救希望,而人藉著相信以及聖靈的幫助來遵行上帝的道,跟著耶穌的腳步走,逐漸向著得救的道途前行,這便是基督耶穌給世人帶來的希望。


【問題思考】
1. 為什麼耶穌基督是世人的希望?
2. 罪使人與上帝隔絕,耶穌基督則使人與上帝復和 (再度和好),您要如何對非信徒說明這個道理?
3. 您如何體驗在耶穌基督裡的救贖?對您來說,救贖是什麼?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