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致意一項事

聖經:雅各書4:4~10
聖詩:2、591、178、402 x 2
啟應:第33篇
金句:雅4:8


信仰可以是學術研究的對象,也可以是人閒聊的話題,但信仰最重要的不是供研究或是談話,而是人內在生命或精神思想的支柱,更是處事為人所遵循的準則。換句話說,信仰的實踐比信仰的理論、言說更重要。信仰可能流於形式、空談,或虛假,這是信仰的偏差,絕非其本質。《雅各書》是一本強調信仰實踐的書,是作者看見第一世紀教會初創時期信徒的偏差實況有感而發所寫的著作。表面上似乎是針對虛假信仰的譴責,實際上則在字裡行間呈現對信仰的正面教導。

常常被耶穌指責並與之發生衝突的法利賽人、文士 (新譯:經學教師) 等宗教人,主要的問題便是有著虛假的信仰。他們外表上是道貌岸然、擅長說教的敬虔者,骨子裡卻是不能或不願實踐的偽信者。他們對上帝可能只是存著嘴唇的服事 (lip service),內心卻缺乏真正的虔誠。或者,他們說一套但做一套,表裡不一。以色列人民則在舊約時期,常常遭到先知指責意圖以物質的獻祭、外表的禮拜表示甚或炫耀自己的敬虔,內心卻沒有對耶和華上帝的真誠信仰,行為上也沒有實踐祂的「道」的見證。從這個角度看,先知的職責之一便是揭開宗教信仰的虛假面。

虛假的信仰追求的是各方面的祝福或光榮,是為自己圖謀從神明來的更多利益,因此常常見異思遷,只拜有利可圖的神,無法專注於追求信仰真神。對這些人來說,只要所求不依自己的需求或意思成就即是神明不靈驗,就可以另選一位神明來拜。這樣的信仰實際上將神明當作僕人來用,絕非真正的信仰。這樣的信仰無法「專注」信靠一位真神。對持有這種心態的人來說,專注服事一位上帝是不切實際的。面對信仰的謬誤,雅各勸勉人要專心事奉獨一的上帝。

與世俗為友vs.與上帝為敵

從第一世紀教會門徒的眼光看,世界和上帝是對立的,世界是黑暗的,上帝是光明的源頭。因此他們見到的社會普遍現象是:人常常違背上帝的旨意,離棄祂的道 (天理)。正如《約翰福音》作者指出的:光 (耶穌基督) 來到世界,世界卻不接受光。他說:「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1:5)「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3:19)。

不過,凡因信仰而重生的人則愛追求光。保羅則更積極勸勉當時的基督徒行事為人當像「光明的子女」,不要像那些「悖逆之子」(弗5:6, 8)。對他來說,基督徒應當「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你們在這世代中要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顯明出來,...」(腓2:15-16)。所以,信仰是追求光明或神聖的一條道理。今天的人不喜歡光、暗之對比或聖、俗之別,卻無法否認人 (或世界) 的本質一直都是善惡不分、是非不明的混淆 (ambiguous),但勉強接受人亦聖亦俗 (用某位哲學家的話說: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也無法分出清楚界線。

根據一般語意的了解,「神聖」屬乎超越的上帝,人則是俗世的一部分,但人仍有追求「神聖」的動機和動力,各種宗教及信仰則提出各自認可的追求神聖之道讓人遵循。在心靈或精神追求神聖的過程中,屬肉體的、俗世的必然減少或「拋開」一些,否則無法達成目標。這也間接說明了靈與肉體不是完全融合而密不可分的,或說聖與俗的區分確實是合理的,更證驗了雅各所說上帝和世界在某個意義上是對立的的看法。

雅各在書信中清楚地說:「你們這些淫亂的人 (原文是淫婦) 哪,豈不知道與世俗為友就是與上帝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上帝為敵了。」(v.4)「與世俗為友」意味擁抱俗世的追求而不放棄,既然擁抱俗世的追求,當然就會忽略對神聖上帝及其旨意和道的追求,兩者無法兼得。雅各言說的弦外之音告訴人信仰是「非此即彼」(either...or) 的抉擇,而不是「兩邊通吃」(both...and) 的投機。簡單說,信上帝就得專心致意於追求以上帝為主的生命和生活,不能既愛上帝又愛世界,既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 (當然不止於金錢的爭逐),兩者間必須有所取捨。

上帝愛我們的靈

人的存在由靈和體構成,人的行為係靈指揮體的結果;心靈光明,身子就光明;心靈黑暗,身子也跟著黑暗。然而,靈和體常常無法截然畫分,有時雖然心靈願意肉體卻軟弱,有時則倒過來肉體強壯而心靈軟弱。例如憂鬱症患者常常因心靈的問題和困擾而使肉體顯得軟弱;有時則人的肉體慾望遠大於心靈所能控制的。不過,以一般正常人來說,肉體顯然受心靈的指揮和影響。不論何種宗教,對這一點大都有共識,所以多會重視靈修,也就是心靈的修煉。心靈正則思想正,思想正則行事為人多能遵行一定的規範和準則。所以,心靈的修練便成為信仰者日常生活的重要課業。

大衛王所寫的詩說:「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意念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詩24:3-4) 他在另一首詩裡又說:「上帝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51:10) 大衛體會到心靈的乾淨才是接近上帝、與祂溝通的管道。這裡所指的乾淨之心靈也指心無旁鶩地專心致意於耶和華上帝和祂的道 (律法),使自己能夠專注於公義、正直、不詭詐、不虛妄等的原則。乾淨、清潔的心何等重要!《雅各書》說:「上帝愛安置在我們裏面的靈,愛到嫉妒的地步。」(v.5) 作者指出慈悲、仁愛的上帝關心人內在的靈至極,「容不下」(嫉妒的表現) 人心被世界的事物捆綁、玷污。上帝是靈,藉著靈和人交通、講話;祂愛人的靈,更希望人的靈與生命和祂合一,在世上成為光明的子女,因為祂就是光,一切光的源頭。

宗教的「靈修」意在喚起人注意對心靈 (意念、思想) 的關注,藉著靈修使人保持和神聖上帝的密切交通和聯繫。「靈修」這個詞的英文是spiritual devotion,是將心靈 (spirit) 奉獻或投注 (to devote to) 給上帝或神聖對象的一種行動。這是一種「專注」的行為。上帝喜愛人的心靈純潔、清淨,擁有這種心靈的人才能和上帝交通:「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太5:8) 這裡的「清心」指的是清潔的心靈,而清心當然包括人心無旁鶩、專心致意於上帝的事。

心懷二意

《雅各書》作者指出有些信徒心懷二意。他所說的心懷二意超過了一般生活之層次,直指信仰心靈之專一與否的問題。雅各說:「...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v.8) 其實,心懷二意是信仰對象不專一和投機的表現。心懷二意的人無法有真誠的信仰;他們可能相信上帝卻沒有把握祂是全能、至善的,因此以為如果還有另一個保障會更好,而這「另一個」又可能衍生出更多的「另一個」,最後變成了拜偶像的心態,目的則僅在求得對自己的保障與祝福,卻與信仰涉及的道、真理、準則無關。因為心懷二意,看重的不是道、真理、是非、原則,所以行事為人無法見證信仰。若表面上有,也是虛假的信,所以舊約處處提醒以色列人要獨獨敬拜耶和華,專心事奉祂,遵行祂的道,事奉別的神明被看成是「淫亂」,是對上帝不忠、也是信仰不確實的行為。

人必須嚴肅自問:為什麼敬拜獨一上帝又要拜其他神明?為什麼相信基督信仰的價值觀,卻又主張其他價值觀也沒有甚麼不好,特別是當兩種價值觀互相牴觸或衝突的時候?相信光明又認可黑暗,相信誠信的原則卻又認定虛偽造假或欺騙的技倆也無可厚非,這是甚麼樣的信仰心靈?許多人主張現代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卻誤解了多元並不必然表示「全部」都對!多元指出了「自己」的觀點可能是偏狹、誤解的,所以應該永遠保持謙卑、虛心,願意「傾聽」並和異己者「對話」的態度,經過理性論辯而調整、放棄或仍舊堅持原先的立場。這正是所謂的「辯證」過程。辯證是一個尋找「更接近真實」之理的過程,並非單純企圖藉著巧思辯詰及口舌之能擊倒對方的辯論。換句話說,辯證的目的不在於求取擊倒對方,而在於發現更多的真實 (truth)。

其實,現代文化對真實是沒有把握或甚至沒有興趣的。的確,有限的人腦要確實認識「真實」或「真理」(truth) 是困難的,但也不能因此據以結論認為那些相信真理存在的人是一廂情願或無稽。因為困難則更需要謙虛、開放,持續探討,不能把困難盡頭當作真相 (reality) 和結論。保羅說:「我們現在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 (原文直譯「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認識的有限,到那時就全認識,如同主認識我一樣。」(林前13:12) 保羅的教導暗示了仍有「在那裏」的終極真實。

結語:

如上所述,「心懷二意」意味著「不確定」、「含混模糊」或「投機」的心理,實在有違信仰之本質;「專心致意於一事」則可以在信仰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究竟來說,雅各對「信仰」之本質的主張和《希伯來書》作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來11:1)

根據作者所說,信仰的對象和內容是「所盼望的事」以及「還不能具體看到的事」,信仰的特色就是對這些尚未實現的「未來」之事有把握、有確據。信仰不是建立在所謂「客觀知識」的基礎上,但也不能是「無知」的迷信或盲信。因此,信徒對自己所信的對象應該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這種認知係指信仰者自己的「體驗」(或是「體會」、「感受」),雖然體驗難免涉入主觀,但信徒對所信對象的體驗相對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某種程度的認知基礎上。此外,信仰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和行為實踐的原則,實踐是表現信仰的唯一管道。實踐的過程可能強化或弱化體驗,但實踐的背後是「意志」的抉擇,所以是信仰的要素之一。

雅各責備信徒「心懷二意」,既想要上帝又貪愛世界,指出了他們的信仰實踐力不足而無法構成真正之信仰的問題。雅各的指責對今日深受俗世化影響的基督信徒而言,仍然是相當有力的警戒。


【問題思考】
1.為什麼雅各認為俗世和上帝是敵對的?
2.請用自己的話說明信仰的本質是甚麼。
3.「靈修」是甚麼?目的何在?有何重要性?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