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上帝相與行

經文:出埃及記33:12~17; 帖撒羅尼迦前書1:1~10
啟應:第 34 篇
聖詩:1、622、386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西奈曠野製造了一個金牛犢事件。這個事件充分顯示他們對上帝的悖逆,導致上帝決定不和他們同行到流奶與蜜的迦南應許之地去,只願差遣使者帶路。上帝對摩西說:「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出33:3) 以色列人聽見這樣的「凶信」,立刻感到悲哀,並且「也沒有人佩戴妝飾。」(出33:4) 見及這種情形,摩西遂進入會幕替他們向上帝求情,祈求上帝記念這群人乃是祂自己的人民。經過和上帝的對話,終於獲得祂首肯:「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和合修訂文本譯為「讓你安心」)。」(出33:14) 摩西是一位好領袖,也是一位盡職的祭司 (中保),他說服了上帝赦免無知犯罪的以色列人,成就了人與上帝之間的和解。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提及他常常替該教會的兄姊感謝上帝,在祈禱中記念他們「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 保羅是一位忠心的祭司,因為他看見教會信徒在信、望、愛等方面的好見證,將他們放在心裡,也常在祈禱中記念他們,這些都是祭司基本上應該做的。當然,保羅也是一位好的領導者,他忠實地帶領信徒進入上帝在基督裡的信仰和正道,且勇於勸戒他們離棄錯誤的歪道。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信仰主張之一是「信徒皆祭司」,這樣的主張最重要的意義不全在於爭取信徒和教士階層的平等權力和地位,而是要強調所有信徒以及教會都有服事的權利及義務,更要信徒心中有別人、關心別人、愛別人,不能只顧自己。基於這樣的精神,我們今天應該深切反省自己和教會是否忠實地扮好了祭司的角色。


一. 替人代求

因金牛犢的嚴重悖逆事件,摩西得知上帝決定不再和以色列人同行前往應許之地,但他的內心卻未因此暗自高興,認為上帝對付他們的方法是對的。這群頑劣不順服,喜好抱怨、常常批評的以色列人,其實讓摩西十分頭痛。不過,知道上帝不願再與他們同行的決定後,這位受盡攻擊的領導者並不因祂要給他們一些教訓而感到高興,反而替他們求情,希望上帝息怒。在這件事上,摩西十分稱職地表現出祭司的職能,因為他成功地促成了上帝與人之間的和解。


祭司的重要工作是扮演人與上帝之間的橋樑,一方面他必須替人在上帝面前代求,祈禱上帝祝福、赦罪與和解,另一方面又必須將上帝的祝福、赦免、平安以及祂的吩咐傳達給人明白。祭司的工作非僅限於執行獻祭的宗教禮儀,教導律法和信仰也是祭司的重責大任。公元前460年左右從被擄之巴比倫回國負責耶路撒冷重建工作的以斯拉,正是一位清楚知道自己重要職責的文士祭司:「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拉7:10) 當時波斯的亞達薛西王還直接授權他教導人民明白、遵行上帝的律法:「以斯拉啊,要照你上帝賜你的智慧,將所有明白你上帝律法的人立為士師、審判官,治理河西的百姓,使他們教訓一切不明白上帝律法的人。凡不遵行你上帝律法和王命令的人就當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拉7:25~26)

摩西急切地替以色列人代求,他知道上帝不和他們同行的後果就是滅亡。這一群經歷了神蹟卻看不見上帝的以色列人實在是可憐的,他們的無知和現實叫他們犯下了嚴重悖逆上帝的罪,好在他們還有一些罪識感,知道趕快卸下身上的珍珠玉環。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摩西替他們向上帝祈求赦免。


二. 回心轉意的上帝

摩西面對上帝替以色列人求情,他懇切又有智慧的言語讓上帝改變了心意。上帝是至善,無法與罪惡有任何妥協;祂行審判時的公義原則,叫人覺得祂是一位至尊至高,極具威嚴、冷竣又可怕,只會無情地賞善罰惡的神。但聖經多處表達上帝並非如此,祂實際上是一位願意和人對話、協商,肯赦免人的罪的慈悲、憐憫之上帝;祂能夠也常常願意「回心轉意」。著名的實例就是亞伯拉罕替所多瑪和蛾摩拉的代求,亞伯拉罕可以從50位義人和上帝一直談到10人的底線,讓祂答應不降火毀滅這兩座城。這樣的協商空間並不表示上帝和罪妥協,只是表示上帝願意為10個義人之故給罪人留存活命的機會。這也叫我們看見上帝眼中視為義人的少數人在這個罪惡的世上是何等重要,因為他們確實可以替人帶來赦免和祝福。


今天選讀的舊約經文記載上帝「回心轉意」,這表示祂是慈悲與憐憫的,不是冷酷無情的。上帝的慈悲與憐憫對人來說是悔改、更新,得到拯救的機會。不論是舊約或新約,都讓我們知道上帝是一位充滿赦罪恩典的神。若非如此,則在亞當、夏娃的時代,甚至挪亞的時代,人類早就被滅絕了。但上帝總是為人留下「餘種」,祂不斷絕人的希望,為的是讓人可以因認罪、悔改而獲得拯救。


上帝是慈悲、憐憫、施行赦免、愛心滿滿的神;人的認罪、悔改則是得到上帝赦免恩典的前提條件。上帝的愛不是無原則的濫情,是要帶領人走上成熟正道的愛。人性容易傾向犯錯,卻不能以人性如此為藉口而自由放縱。當人犯錯時受到提醒甚至警告時,應該面對認錯,也必須反悔改正,因為悔改就是從錯誤的路返回正道。只要人願意悔改,上帝會回心轉意。


三. 領人認識真道

保羅也是個好的領導者與祭司,他常常將信徒記在腦裡、放在心裡,除了提及帖撒羅尼迦信徒在信、望、愛的信德上的優點,並稱讚、鼓勵他們之外,他也提到他們的受苦以及在信仰和生命方面的改變 (如離棄偶像、歸向並服事上帝),還有生活上的好見證:「...你們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就效法我們,也效法了主;甚至你們作了馬其頓和亞該亞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樣。因為主的道從你們那裏已經傳揚出來。你們向上帝的信心不但在馬其頓和亞該亞,就是在各處也都傳開了,...。」(帖前1:6~8)。保羅看見了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因為相信上帝在基督裡的道而生命跟著改變。

信仰上帝的道幫助人心、身、靈得到改變,間接有助於社會的改革。教會的根本使命是宣揚上帝在基督裡的道與拯救,而教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藉著傳講及分解上帝的道來教導信徒明白信仰的真理,並且以此為根基向這世界做見證,幫助人有機會接近上帝並進一步成為上帝國度裡的人。教會在這方面的服事是祭司職能的展現,因為祭司平時便要負責教導上帝的話語。


要讓人信道,必須邀人來聽道;要聽道,便需要有人傳道,就像保羅所說:「...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14~15a, 17) 所以教會的基本職責就是受召宣揚上帝和祂的道。(彼前2:9) 教會及信徒努力傳道,見證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真理,讓人有機會聽見、了解,接受並相信,這是教會被設立的目的和被賦與的根本使命,也是無可推諉的責任。


結語:

每年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紀念日,提醒我們教會與信徒的祭司職分,也叫我們知道教會與信徒皆可能因種種原因而墮落,我們的確需要上帝與我們同行,需要祂的帶領與保守。所以,這個紀念日的重要意義就是讓我們再次做一番深切的信仰反省,叫我們能夠從錯誤中回歸正路,也叫我們更清楚知道自己在這世上的使命。

【問題思考】
1. 〈出埃及記〉這段記事提及摩西祈禱「上帝與人同行」,這和「人與上帝同行」有什麼不同?
2. 使上帝「回心轉意」的前提是什麼?為什麼認罪對現代人來說那麼地困難?有人說教會不必講負面的「罪」,只要講積極、正面、光明、鼓勵、祝福的話就好了,您的看法如何?為什麼?
3. 〈使徒行傳〉第17章記載庇哩亞地方的信徒比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好,他們「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像這樣,大家都知道上帝的話語重要,但為什麼不喜歡查經?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