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信經(17)—阿們

聖經:詩篇72:18〜19 (和合p.710, 現中p.730, 台漢p.633)
啟示錄1:4〜7 (和合p.355, 現中p.381, 台漢p.283)
啟應:第26篇
聖詩:12、27、391

「阿們」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基督徒用語,常出現在祈禱、唱詩結束的時刻。在某些受靈恩思潮影響的詩歌讚美和禮拜中,主領的人也會誘導會眾使用「阿們」唱和。這個用語看似普通,但其真正所要呈現的意義是深沉的。可惜大多數信徒似乎沒有多少感受與覺知,只把它當作是一個習慣上的形式用語。

「阿們」究竟是甚麼意思?它是咒語嗎?唱詩、祈禱必須加上「阿們」才有效?不加就無效?〈主禱文〉最後以「阿們」作結束,〈使徒信經〉也以「阿們」作結束,這又表示甚麼?能表示甚麼?

一、「阿們」的意義
「阿們」是希伯來語的音譯,意思很單純,就是「如實地」、「真實地」或「誠心地」。新約聖經翻譯這個希伯來語時採用音譯,把它譯為希臘文的ἀμήν (發音Amen「阿們」),再轉譯成其他語文或英文的Amen,意思是truly (「實在地」或「老實地」、「真地」)。新約聖經福音書記載耶穌的教導有時以這樣的形式呈現:「我實在(或實實在在) 地告訴你們...」。馬太、馬可、路加等共觀福音書多表達為amen,所以譯為「實在」,音譯是「阿們」;〈約翰福音〉則多用amen amen來表達,因此譯為「實實在在」,音譯是「阿們、阿們」。

除了固定的字面意義之外,若依字句的上下文脈或情境判斷,則「阿們」有時也可譯為「是的」、「同意(或贊成)」、「出於真心或真誠的」。雖然看起來有好幾個不同的譯法,但其主要意義在於強調帶領聚會或公禱的人或自己向上帝所祈禱的、告白的是「真誠無偽的」。用耶穌的話來說就是:「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5:37)

正如上面所說,「阿們」意謂「實在」、「實實在在」,或「真誠無偽地」,而非只是祈禱或吟唱詩歌時的儀式性語尾。因此,當信徒完成誦念〈使徒信經〉的全部內容後以「阿們」作結束,應該表示這是他/她所接受的信仰,不管這信仰在現今的時代是否受到嚴厲挑戰。面對嚴厲的挑戰而仍能接受這樣的信仰,的確需要勇氣。同時也必須自問:為甚麼還願意或能夠堅持許多人已經不願或不能相信的?難道禮拜中跟著其他信徒一起誦念〈使徒信經〉或其他的傳統信仰文件時只是為了順應教會及禮拜的要求,其實和內心是否相信無關?若如此,這會是「阿們」的信仰告白嗎?

二、虛偽的信仰
猶太人和基督徒信仰的對象是上帝,如果上帝是實在的、真的,祂就是「阿們的」上帝,而人的信仰若是真誠、不虛假的,就是「阿們的」信仰。有虛假的信仰嗎?當然有!以色列的先知常常指責以色列人在信仰上虛假,耶穌也常指責法利賽人在信仰上、宗教上的偽善。「虛假」、「偽善」意謂表面上看起來為真,實際上是假,虛偽的信仰是陽奉陰違的信仰,它是以實際的行為否定上帝的假信或不信。

主前第八世紀阿摩司先知借用上帝的口吻,譴責以色列人在實踐上帝的道這方面的虛假:「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看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琴瑟的樂曲。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1〜24) 先知的意思是以色列人即使在禮拜和祭儀上表現正常,卻不行上帝所看重的公平、公義。這背後的深沉問題是:信仰的核心究竟是禮拜和祭儀,或是公義與公平的實踐?而禮拜的意義又是甚麼?是形式化的儀式或是與上帝的親密對遇和交通?

到了主前第五世紀,瑪拉基先知更嚴厲指出祭司階層可怕的墮落,他們在宗教獻祭的事奉上只剩形式的虛偽,全然沒有實質的意義。先知稱他們所做的盡都只是「妄獻」:「你們將污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且說:『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你們將瞎眼的獻為祭物,這不為惡嗎?將瘸腿的、有病的獻上,這不為惡嗎?......現在我勸你們懇求上帝,他好施恩與我們。這妄獻的事,既由你們經手,他豈能看你們的情面嗎 (意謂「他會接受嗎」)?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瑪1:7〜9) 先知指出了祭司階層連獻祭的事都是虛假的,這是宗教的徹底墮落。如果宗教都已經墮落到這樣的地步,則社會的道德、倫理的腐敗、崩盤更不用說了!

以色列的祭司在獻祭的事奉上虛偽、造假,但十分諷刺的是耶和華的名反而在外邦人中被尊為大:「萬軍之耶和華說: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我的名在列國中必尊為大。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因為我的名在列國中必尊為大。」(瑪1:11) 對照外邦人的虔誠,以色列的獻祭其實是對耶和華的侮辱:「你們把搶來的、瘸腿的、有病的拿來獻上為祭,我豈能從你們手中悅納它呢?這是耶和華說的。行詭詐的人是可咒詛的!他的群畜中雖有公羊,他許了願,卻將有殘疾的獻給主。因我是大君王,我的名在列國中是可畏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瑪1:13b〜14)

古代的以色列有虛偽的耶和華敬拜,人民有虛假的信仰,宗教和信仰只是傳統習慣的一部分,形式上的意義大於實質的意義。既然有那麼多失敗信仰的歷史實例作警惕,現代人會重蹈覆轍嗎?答案是悲觀的:人與社會仍舊不斷重複過往的錯誤!歷史學者無奈地說:「人從歷史唯一學到的功課是:人從來沒有自歷史學到甚麼教訓!」虛假的信仰透過虛假的形式表達,不斷重現而人不自覺。更可悲的是對自己的錯誤無感,還以為自己真能代表上帝的旨意,忽略了信仰最寶貴之處是用來省察自己的錯而不是標榜自己的對。〈詩篇〉第50篇作者充滿睿智的話值得我們參考:「但上帝對惡人說:『你怎敢傳講我的律例,口中提到我的約呢?其實你恨惡管教,將我的言語拋在腦後。你見了盜賊就樂意與他同夥,又和行姦淫的人同流合污。你的口出惡言,你的舌編造詭詐。你坐著,毀謗你的兄弟,讒害你親母的兒子。你做了這些事,我閉口不言,你想我恰和你一樣;其實我要責備你,將這些事擺在你眼前。」(vs.16〜21)

三、〈使徒信經〉的阿們
〈使徒信經〉是一份基督教會信仰的文件,但信仰是甚麼?〈希伯來書〉作者說:「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11:1) 簡單說,就是對目前仍未確定,未來才會發生且可以清楚檢驗真假的事有把握,也能確信。〈使徒信經〉的信條有一部分是關於未來的,例如末日審判、肉體復活、永恆的生命...等,這些都是目前無法經驗到的。誦讀這些信條作信仰告白時,你確信它們是真的嗎?如果是,怎樣真?根據甚麼而確信是真的?這都是必須思考及反省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部分是看不見的,例如上帝是創造主、對宇宙萬物擁有絕對主權、耶穌由童女所生、被釘死在十架上,下陰間、三日後復活、聖靈今日在我們當中,人的罪得赦免...等,其中一部分是超越理性範疇的,你相信並接受嗎?若答案是肯定的,則是信心的表達。若否定或半信半疑,則表示沒有信心或信心不完全。

在今日,以〈使徒信經〉告白自己的信仰是對自己的信的挑戰。現代某些基督徒和教會對一些超越理性或不符時代思潮的信仰表達,實際上是排斥的。再次檢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這一份文件的內容,可以發現缺乏對未來和永生等的條目之關注,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今日的台灣長老會不再相信這些古老的信仰,但很明顯是對未來不存盼望的。那麼,當我們今日在禮拜中誦讀這一份古老的信仰文件〈使徒信經〉其中那些超越理性的部分,可能必須嚴肅自問:我們相信嗎?或是得像某些信徒那樣跳過去不念,以示誠實?

結語:
以「信仰」的角度看〈使徒信經〉,這一份文件可以說是基督教信仰的試金石 (touchstone),它正測試著今日信徒的信仰表達是真的、阿們的,或只是為了滿足儀式的要求。〈使徒信經〉是一份極古老的基督教信仰文件,卻是普世教會共同接受的,這可能表示它所陳述的內容是基督教會的基礎信仰。即使不同教會對其內容或某些信條的詮釋有所差異,但這基礎的信仰是不容隨意拋棄的。若拋棄,可能我們也必須自問所擁有的信仰是否還算是基督教會的?〈使徒信經〉最後的「阿們」是一個提醒,讓我們有機會再思自己對信仰的了解和確信,並且思考在現時的生活中如何表達這樣的確信!

【問題思考】
1. 您認為類似〈使徒信經〉這樣古老的信仰文件在現代有甚麼意義?
2. 對於〈使徒信經〉內容一些可能產生的疑惑、不解的條目,您認為應該如何面對?
3. 甚麼是「阿們」的信仰?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