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信經(14)—聖徒相通

聖經:詩篇133:1〜3 (和合p.757, 現中p.794, 台漢p.680)
腓立比書2:15 (和合p.278, 現中p.304, 台漢p.226)
啟應:第62篇
聖詩:278、527、360 (聖餐用)、400

教會是由回應上帝之呼召而被救贖的罪人組成的,所以,教會本質上是一個「罪人」的團體。然而,這些受呼召的罪人除了領受上帝的赦罪恩典之外,在靈命生活上朝向與神聖上帝更加密切結合的目標前進,因此這些罪人也被稱為「聖徒」。所以,教會又是聖徒的團體。從這個角度看,教會本質上是奇特的,因為它是罪人和聖徒結合而成的團體;而且不是信徒中一部分人是「聖徒」,另一部分人是「罪人」,乃是每一位信徒既是聖徒又是罪人。這更凸顯教會是一個具有特異本質的團體。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是基督教會的生日,我們很高興要為幾位弟兄姊妹和小兒安排施洗和藉由信仰告白入會的儀式。一個「罪人」藉著公開宣認自己的基督信仰而受洗被接納成為「義人」,或被視為「聖徒」,本為有罪的人藉著信仰告白在受洗的一刻「被稱為義」(justification)。然而,這並非意謂受洗立刻表示生命的圓滿都成就了。真正的情況是:受洗後被稱為義的「聖徒」,接著就要開始走上充滿更多挑戰的天路,也就是越來越接近上帝的「成聖」(sanctification) 之路。從這個角度看信徒,「稱義」本質上指的是可以親近上帝的資格,「成聖」則是追求與實踐和上帝親近的過程。既有被稱為義的資格,必須加上追求和上帝更親近的過程才能被真正視為聖徒。

一、 誰是聖徒?
這世界有聖徒嗎?保羅把〈詩篇〉14:1〜3的經文用更簡潔的形式重新編寫,指出世人全都是罪人:「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10) 保羅的話當然也指著教會這個團體說的,教會其實是罪人的群體!

不過在教會裡,罪人也是聖徒,聖徒也是罪人。所以,教會是聖徒與罪人同時存在的群體。罪人因回應了上帝恩典的呼召而結合成為教會,成為屬上帝的,和這個世界的人有所分別,所以又是「神聖的」(神聖的最基本意義便是被神「分別開來」)。但這些被呼召、被揀選、被上帝分別出來的人,也不因為成為教會之一員就立刻質變成為聖潔的聖徒。教會裡的聖徒只是決意追求生命更新,過合乎上帝所立聖潔標準生活的信徒,他/她距離成為真正的聖徒還有一段必須努力的路程。
在成聖的過程中,信徒所過的生活和俗世生活是有分別的!許多人受洗後以為自己已經神奇地變成了真正無可指摘的聖徒,這是絕對錯誤的。正如上面提到的,成聖是信徒從罪人到聖徒的生命過程,而聖徒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成為能夠遵行上帝旨意,按著祂所定「聖潔」之標準活。籠統地說,這包括信心長進、生命提升、與上帝的親密性越來越增加,到終於完全遵主的旨意生活。

從這個角度看,教會是一個使罪人有機會成為聖徒的地方。罪人帶著有罪之身來到教會認識信仰、學習信仰,告白接受信仰,生活和生命逐漸因信仰的加深而改變、提升,與完成。

二、 聖徒相通
罪人進入教會雖是開始逐步建立和上帝之間的個人關係,但在教會裡他/她不是孤單的,因為教會是一個由許多信徒集合而成的團體。一個信徒在教會裡有兩個重要的關係,一個是個人單獨和上帝建立的關係,另一個則是和其他信徒建立起來的關係,這兩個關係都是重要的。

罪人集合成一個團體極可能成為「犯罪集團」,但聖徒的集合卻不一定成為真正的「聖徒團體」,因為教會中有罪的信徒仍然難免受到罪的影響和捆綁,信徒的罪性使得教會無法呈現完全的神聖性。不過,基本上這些有罪的信徒是一群願意朝著「聖潔」之目標努力追求的人。並且,這些聖徒因生命目標大致相同、信仰相同而成為一體。正如保羅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信徒,提到他們的共同信仰時所說的:「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位,正如你們蒙召,是為同有一個指望而蒙召,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萬人之父,超乎萬有之上,貫通萬有,在萬有之中。」(弗4:4〜6) 換句話說,這些個體生命原本不同的人,因信仰基督耶穌而超越個別的差異成為一體,成為教會。

而教會當然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團體」而已,它是一個以耶穌基督為核心的團體;除了人之外,它還有肉眼無法看見但心靈能夠感受到的三一上帝,而聖靈的運作可能更為重要。所以約翰‧加爾文認為聖靈是信徒與信徒之間緊密連結 (bond) 與生命能夠交通的關鍵。

既是同屬一個信仰,一個主基督,一個教會,則信徒彼此間的關係也有著明顯的改變。保羅在〈以弗所書〉中闡釋了原本隔絕而毫無關係,甚至彼此敵對的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因基督犧牲自己生命的緣故而成為一體,成為和好:「因為他自己是我們的和平,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絕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終止了冤仇,廢掉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使兩方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促成了和平」(2:14〜15)。既然成為和好、成為一體,則彼此間具有休戚與共、無法切割,生命能夠相通也是必然。

「聖徒相通」不是經濟、金錢、利益,或甚至權位、勢力的「互通有無」,互相遮掩,而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彼此互相關懷、體諒、提攜、幫助。「聖徒相通」的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 (koinonía) 原意是「團契」(fellowship,天主教會譯為「共融」),用通俗的台語來說就是「作伙交陪」,但不是一般所認知的交朋友,而是指生命或靈命的交通或交流 (communication)。用信仰的眼光看,教會是屬靈的團契,用俗世的眼光看,教會則是一個「命運共同體」(community)。或者更正確地說,就是第一世紀教會最起初開始經營、發展,以愛和彼此關懷、分享、凡物共用的commune (公社、群居團體)。

κοινωνία (koinonía) 這個字也指具有更深神聖意義的「聖餐」(communion)。在聖餐的儀式中,牧師喚醒信徒的真誠信仰與祈禱,藉著所使用具有象徵意義的一小塊「餅」(基督的身體) 和一小杯「葡萄汁」(基督所流的血) 一起和主基督並所有信徒有著生命的交流。這才是聖餐的真正意義。

三、 建造基督的身體
上面的說明使我們知道:聖徒能夠相通是藉著信 (faith)、愛 (love) 和靈 (spirit) 的聯繫 (bond)。教會是聖徒的集合體,不是建築物,建築物叫做「教堂」。保羅使用「基督的身體」的名稱來指涉教會,基督的身體是有生命的,因為被稱為教會的聖徒是有生命的,這樣才能夠建造基督的身體。

基督的身體能否被建造?或是否健康?這取決於信徒的靈命光景。信徒的靈命光景健康,基督的身體必定被建造得十分健康,否則就是虛弱無力。但信徒要如何建造基督健康的身體?更正確的問題應該是:信徒如何建造自己的健康信仰與生活?

除了信徒自己本身信仰上的追求與進步,靈命和生命的提升之外,聖徒相通的實踐與加強也是重要的。保羅在聖徒彼此間的生命交通方面有不少教導值得現代信徒用心學習。信徒不僅只是一起做禮拜,還能夠進一步分享共同的異象,同心朝著相同的目標,不是有人要這樣有人要那樣,才能順利完成建造基督身體的事工。保羅說:「所以,在基督裏若有任何勸勉,若有任何愛心的安慰,若有任何聖靈的團契,若有任何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志相同,愛心相同,有一致的心思,一致的想法,使我的喜樂得以滿足。凡事不可自私自利,不可貪圖虛榮;只要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1〜5)。

除了分享共同的異象,彼此提攜與分擔、分享也是重要的,這就好像身體各個不同的肢體彼此緊密配合、合作一起完成一件事一樣:「我們堅強的人應該分擔不堅強的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必要讓鄰人喜悅,使他得益處,得造就。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羅15:1〜3a) 而「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這樣就會成全基督的律法。」(加6:2)

結語:
教會是屬上帝之信徒的集合體。這些信徒具有多元及各方面的廣大差異性,彼此之間不一定熟稔相識,卻因為同有基督信仰之故而成為兄弟姊妹。基督拆除了他/她們彼此之間的藩籬與隔閡,使得和樂同居成為可能。〈詩篇〉之一的作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面說:「看哪,弟兄和睦同住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133:1) 詩人所描繪的這一幅畫可能不限同信者的集合,若能擴大到世界的範圍,則世界和平便有可能。〈使徒信經〉的「聖徒相通」之信念為人類未來的理想社會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向。

【問題思考】
1. 為什麼說信徒既是「聖徒」也是「罪人」?
2. 請用您自己的話解釋「聖徒相通」的意義。
3. 您認為信徒應該如何實踐「聖徒相通」的信仰?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