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信經(2)—全能的父上帝

聖經:詩篇103:6~14; 馬太福音6:9~13
啟應:第30篇
聖詩:182、476、387

〈使徒信經〉開宗明義第一條告白文說:「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這一條條文說明了上帝是基督教信仰的首位,祂是信仰的終極對象,是一切事物包括生物、無生物的源頭和基礎。祂是源頭,宇宙萬物從祂而來,沒有祂,萬物就不存在;祂也是萬物、萬事的基礎,這意味著它也是宇宙萬物存在與運行的「道」和「律則」。星球運行有律則 (軌道),春、夏、秋、冬四季有律則,動物、植物的生活也有律則,人的社會、倫理關係也有律則,這律則統稱為「道」(logos)。有了適當的律則才可能產生和諧;若律則不再,則呈現為混亂 (chaos)。長期的混亂,將導致生命死滅。

但從上述的層面去認識上帝,祂可以是住在高遠天上,不食人間煙火、不理世事的絕對超越者,和這世界的關係十分疏遠。祂因此可以被認定為終極之奧祕而不可知,不動聲色又無法想像、無法理解的絕對者。我們雖然可能尊祂為上帝,但心裡恐怕認為祂和我們的距離萬分遙遠,不太相干。但,耶穌卻告訴我們說:祂是我們在天上的阿爸 (Abba)!耶穌一下子就把至高無上、至尊、至聖的上帝和人之間的遠距拉到親如父母、子女的近距關係。祂不再只是高高在上,也和我們很近、很親密;祂甚至和我們每日的生命、生活都有關係;祂就在我們身邊,因為祂是我們在天上的父。這個信念成為基督教信仰的首要,所以〈使徒信經〉將它放在第一條的位置上。

一、 上帝是甚麼?

許多無信仰的人常常向基督徒提出「上帝是甚麼?」的問題來質問基督徒的信仰。基督徒一時間可能也不知該如何回答,即使回答也可能答得不週全。但,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是:「上帝不是甚麼!」

「上帝不是甚麼!」意謂祂不是人腦研究的對象。人研究上帝,是把祂當作一件事或物,當作和自己沒有甚麼實質關係的「客體」,研究者希望藉著研究的方法得到關於祂的知識。這些知識可能只滿足了研究者的好奇,卻和他的生命、生活沒有關係,也沒有甚麼重要的意義。人可以研究萬事萬物,研究完後得到新知,或擷取可利用的部份,其餘的丟棄,不再有甚麼意義和關係。〈使徒信經〉是信仰的告白,因此將上帝列在首位,使我們知道祂不是研究的對象,而是信仰的對象。把上帝視為信仰的對象和視為研究的對象當然不同。上帝若是信仰的對象,則和我們的生命、生活有很緊密的關係,若只是研究的對象,則關係淺薄或甚至沒有關係。

因此,從信仰的角度看上帝,就知道祂是宇宙萬物、一切的有 (beings) 的源頭 (source),無生命的存在物和有生命的存在物 (包括我們) 都從祂而來;祂是一切的開始者 (beginner)、生成者,也可以說是一切能源的源頭,沒有祂,就沒有「一切」。因此當我們想到祂、提起祂的時候,應該立即意識到祂是我們的生命源頭,或是像俗諺所說的,要「飲水思源」,要「喫果子拜樹頭」,尊崇祂、敬畏祂、敬拜祂。

如果上帝是我們敬拜的對象,祂就是一個和我們一樣可以對等溝通的「主體」,我們就能聽見祂說話、看見祂行事、知道祂心意,也會把祂放在心上,而非只藏在腦子裡。祂和我們之間則具有「我─祢」(I--Thou) 的關係,而不是「我-它」(I--it) 的關係。如果我們和上帝之間是「我-祢」的關係,祂是可以溝通的主體,是活活的,則我們就可以在心靈裡和祂對話,那麼祂就不是沒有生命、不動的偶像,被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供人膜拜,而應該是一個無所不在的神靈,因為偶像無法表現上帝的真象與實在。

二、 全能的上帝

〈使徒信經〉告訴我們:上帝是全能的。「全能的」意義又是甚麼?「全能的」這個字詞的英文是omnipotent,改成更白的話就是all powerful,意謂在各方面都展現出能力;或用耶利米先知的話說,在祂沒有甚麼難成的事:「唉!主耶和華,看哪,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看哪,我是耶和華,是凡有血肉之軀者的上帝,在我豈有我難成的事嗎?」(耶32:17, 27) 祂也是一切力氣 (might)、力量 (strength)、能力 (ability)、權力 (power) 的源頭。〈啟示錄〉作者約翰所見天庭意象中,顯現了四活物日夜不停吟唱詩歌,讚美、稱頌那永恆的全能者:「聖哉!聖哉!聖哉!主-全能的上帝;昔在、今在、以後永在。」(4:8)

上帝是全能者,祂能替我們解決一切的困難。〈使徒信經〉的條文也這樣提醒我們,但我們必須自問是否真有這樣的信心?我們真的願意把自己交託給這一位全能的上帝嗎?或者我們還是比較相信自己?其實,每次公開誦讀〈使徒信經〉的時候,都是對我們的一次挑戰:我們真的這樣相信嗎?確信祂是全能的嗎?願意將自己的困難和不確定的未來交託在祂手裡嗎?

有人提出對上帝的質疑,認為祂不是全能的。例如有人提出這樣的一個邏輯問題:既然上帝是全能的,祂一定能夠造出一粒很大很大的石頭,這顆石頭必須大到祂自己無法推動。如果上帝造不出這樣的一粒石頭,祂就不是全能的,而如果祂真的造出了這樣的一粒石頭,但祂又推不動,那麼祂也不是全能的。所以,無論如何上帝都不是全能的。的確,上帝的全能不是邏輯問題的全能,因為上帝的全能不逾越自身的律則 (law)。約伯的三位朋友之一書亞人比勒達說:「上帝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伯8:3) 意思是說上帝不會做不公平、不公義的事,即使祂有能力做,並且還能輕易做,但祂還是只做符合公平、正義的事。因為上帝本身就是公平、正義,而公平、正義本身不能違反自己是公平、正義的本質。這是邏輯的最基本定律!

三、 上帝是天父

耶穌教導門徒祈禱時稱呼上帝為「我們在天上的父」(our heavenly father),這個稱呼有甚麼特別的意含嗎?有!首先,耶穌稱呼大家所熟悉的至高、至尊、至聖的上帝為「父」(abba),如前所述他把上帝和人之間的距離拉到具有極親密 (intimacy) 之特質的地步,使人感受到祂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就在我們的身邊。因此,上帝是每個人都可以親近的對象,祂和人之間的關係是直接的 (immediacy),人可以自己和他親近,不再需要藉著祭司的求情,或用獻祭的方法討祂的喜歡才可以親近。

這一位「阿爸」(abba) 負責養育、栽培、管教、保護子女。祂是嚴厲的,也是慈祥的;祂施行審判和懲罰,但也以慈悲、憐憫的心赦免祂的子女所犯的罪和過錯。祂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愛」或「無條件的愛」。但所謂「無條件的愛」並非浮濫、濫情、縱容的愛,而是在人「悔改」之基礎上的寬恕和赦免。「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103:11~12) 這一節經文指出了上帝的「愛」的長、濶、高、深。

這一位父上帝居住在「天」,但不是物理的天,或一般人所知在我們頭頂上的天。「天」用在上帝身上,表示祂和居住在地上的我們不同。祂是超越的 (transcendent),不僅不受制於世界,也不受制於宇宙,祂在宇宙萬物和世界之上。所以,上帝既超越我們之上,也在我們身旁,更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我們可以說祂是無所不在的。祂,隨時隨地都可以和我們進行密切的對話 (dialogue)、交談 (conversation)、和溝通(communication)。

結語:

從以上所闡釋的,我們可以明白上帝其實是講「道理」的神。除了從祂的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是「道理」以外,我們也可以和祂對話講道理。祂是理性的,我們也可以用理性認識祂;但祂也是感性的,所以我們可以用情感去感受祂在世界以及我們身上的作為。〈詩篇〉103:8~10的經文說:「耶和華有憐憫,有恩惠,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他沒有按我們的罪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這一段經文讓我們看見了上帝的多面貌:祂可以因公義而對罪惡發怒,也可以因慈愛而對犯罪者施行赦免;祂可以嚴厲責備、審判不義的罪人,但也可以因罪人悔改而接納他。

〈使徒信經〉的告白文文字簡潔,意含卻豐富深邃;它不僅只是供我們在禮拜中誦讀之用,更重要的是供我們做信仰的省思之用。當我們誦唸「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時,應該自己謹慎省思:我真的這樣相信嗎?


【問題思考】
1. 請用您自己的表達方式解釋上帝的「全能」是甚麼意思。
2. 請在心中省思一下上帝真的是您的「天父」嗎?
3. 為什麼我們常常誦唸〈使徒信經〉的每一個條文,卻發現自己對這樣的信仰無感?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