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的盼望

聖經:彌迦書4:1~5; 馬太福音24:36~44
啟應:第27篇
聖詩:299、469、391

今天是待降節第一個主日,是信徒開始準備迎接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刻。耶穌基督的降生是一件對這個世界和人類社會深具意義的大日子,即使有許多人不明白。基督信徒稱耶穌基督的降生日為聖誕節,教會在這一天舉行感恩、頌讚的禮拜。教會慶祝聖誕的方式和所要表達的意義與這世界的方式和意義十分不同,從許多角度看甚至有相悖之處。基督信徒用感恩、頌讚的心以及禮拜的儀式過聖誕,世界則以宴樂吃喝和浪漫的方式過聖誕假期。

教會曆在聖誕節之前設定了四個待降主日,這一段期間稱為待降節期,以便讓信徒用期待、盼望、肅穆、和感恩的心準備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我們信心的焦點在於基督耶穌以及他所帶來的拯救,不在於節日和休閒放假。第一個待降主日的信仰主題就是「希望」。

從地理和歷史的實況看,古代以色列是一個四周強敵環伺的小國,常常遭受鄰國侵犯乃至於亡國,而人民長期有著被擄至他國當奴隸的痛苦經驗。他們唯一的希望或可能的盼望便是耶和華上帝的拯救。因此,「盼望」的觀念常常出現在歷代先知傳揚的信息中。今天的世界,雖然政治、經濟情境已經大大改變,但奴隸制度仍舊以各種不同的變形存在於這個世界。此外,還有許多比古代社會更複雜的難題發生而無法徹底解決,人們在許多事上感到失望、甚至瀕臨絕望。許多有信仰的人發現人類社會的希望還是在於掌管這世界的上帝,而不是在人自己。我們將透過先知傳講的信息,學習明白藉著信仰永遠保持對上帝的「盼望」,特別是在遭遇極度困難的時刻。

一、 末日的意義

相對於許多文化中可以找到的輪迴式之時間觀念,認為時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只是不斷地重複,「末日」則是直線式之時間觀念的產物,主張時間有起點也有終點。這是猶太基督教信仰的時間觀的特色。時間或許可說起於上帝創造宇宙的開始之一刻,而其終點則被稱為「末日」。末日是指宇宙、世界的時間之結束。不管你處在甚麼狀況下,一切都停止,而時間一旦停止就表示所有的希望在這一瞬間便灰飛煙滅。末日奪走了人的一切希望,因此讓人感到害怕。特別是對惡人來說,這一日意謂宇宙主宰施行審判的日子,人有可能因受審判而落入毫無希望的絕境。然則對受苦者而言,這是上帝使義人得救的好日子。簡言之,末日清楚地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它使人害怕,但對有信仰的人來說卻是上帝來臨、公義堅立,冤屈獲得伸張、痛苦被抹去的好日。

根據〈馬太福音〉所記載耶穌的教導,末日的來臨是無預警的,隨時可能降臨:「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24:36) 這個日子就像挪亞洪水時代的情形,當挪亞一家人都預備好而住進方舟裡,其他人卻譏笑他們杞人憂天,但「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24:39) 末日的來臨顯然是無可預測的,但部分末日災難的來臨卻有跡可循,因為這是人自己造成的後果。現在逐漸為人普遍認識並重視的環保問題、地球氣溫暖化的問題無不是和人的自私、貪婪有關。無論如何,對現代人來說,末日的來臨可能已經是一個切身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幻想的假議題了。

聖經時代所提到的末日對這世界來說是審判日,是人直接面對上帝看清自己的作為、接受審判的日子。審判是上帝的權柄,不是人的權力展現。公義的上帝按著人的作為,審斷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起甚麼樣的責任,並接受其具有懲罰意義的後果。審判的權柄不屬於世人,而是專屬於上帝。連耶穌都說他來不是要審判這世界,而是要拯救這世界。他見證說:「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 (或譯:審判世人),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約3:17) 又說:「若有人聽見我的話而不遵守,我不審判他,因為我來不是要審判世人,而是要拯救世人。棄絕我、不領受我話的人自有審判他的;我所講的道在末日要審判他。」(約12:47~48) 耶穌的教導也叫我們看出上帝的真實目的是愛,而不是審判,人已經因為自己的行為受了自己的審判了。上帝的愛可以說是末日時刻前的盼望和機會。

二、 末日的盼望

關於末日的情景,彌迦先知這樣描述:「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民族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到雅各上帝的殿。他必將他的道指教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vs.1~2) 彌迦捨棄了末日審判可怕情景的描述,而將重點放在末日的盼望,這樣的描述帶給人信仰的力量和希望。根據先知所說,末日最重要的盼望不是惡人受審下地獄,而是萬民要流歸耶和華的山,到上帝的殿。這是上帝治理的開始,是上帝國和上帝權柄的展現,也意味著世界和人的得救。

〈啟示錄〉的作者約翰在這一點上也呼應了先知對末日的描述。約翰在異象中看見末日審判的情境,接著就看見了「新天新地」的開展,「先前的天和先前的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啟21:1) 稍後,他又看見坐在寶座上的那位宣示說:「『看哪,我把一切都更新了!』他又說:『你要寫下來;因為這些話是可信靠的,是真實的。』」(啟21:5) 很清楚地,接在末日之後的便是新天新地的希望。然而弔詭的是,末日的盼望也是一個危機時刻,因為從人所處的「現在」這一刻直到末日來臨,這期間充滿不確定的因素,無人知道何時是末日,且人的軟弱、不信、違逆都可能使自己陷於審判中。

面對這樣的危機問題,耶穌的「喜筵之比喻」(馬太22:1~14) 提醒人要隨時準備好迎接末日的來臨。若是等到筵席即將開始才發現沒穿禮服來赴宴,就可能被趕出來 (太22:12~13)。而在這一則比喻的結尾處,耶穌還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22:14) 這句話顯然對已經成為基督耶穌信徒的人具有更重要的提醒之意義。


三、 末日來臨

如前所述,末日將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來臨,人唯有隨時準備好面對,亦即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here and now),才不至於發生遺憾的事。認真在每時每刻倚靠信仰的原則活著可能讓一些人覺得生命將會太過沉重,應該讓人有更多自由、輕鬆、偶而放縱或隨意生活才對。

現代人致力追求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某些積極形式的自由主義以追求絕對的自由為終極目標。所以在許多社會運動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追求性解放與絕對之性自由這樣的標語。在經濟發展的議題上,也有主張放任、自由的經濟發展之主張,把任何形式的責任問題拋諸腦後。然而,很奇怪的是,許多人追求自己的絕對自由卻要求別人要負起該負的責任,這是讓人難以理解的事。這種現象的唯一解釋便是「自我中心」的作祟。

其實,耶穌也重視自由,當面對信他的猶太人時他曾經這樣說:「你們若繼續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了。你們將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得自由。」(約8:31~32) 耶穌的話不難理解,猶太人受制於傳統的律法而無法體會與享受在上帝裡的自由,反倒可能覺得上帝就是一個束縛或捆綁,能丟則丟,無法丟則行禮如儀、虛應故事一番。現代的極端自由主義「捨棄一切規矩、禮教、倫理、道德的捆綁,讓人享有絕對的自由」的主張也顯露出相同的心態。然而,耶穌提出了「在真理中得自由」,這真理則是因遵行他所教的道而得以明白。耶穌的教導最終還是清楚地指向上帝的道。和耶穌的教導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意義和作用的彌迦先知之訓言,提醒我們注意在末日之時「萬民都奉自己神明的名行事,我們卻要奉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而行,直到永永遠遠。」(v.5)

結語:

上帝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並未貶抑人的地位、尊嚴和價值;但人是被造的事實則無法否認,或因擁有上帝的形象而顛覆變成「自有永有」的存在者。唯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存在者,人是有限的,因為有限卻又自認有如上帝一般,所以容易陷入違抗上帝的罪中,離棄祂的道,偏行自己的路,最後無可避免地必要面對「末日」的審判。

耶穌呼籲人遵行他所教導的「道」,並因此明白真理,且在真理裡面獲得真正的自由。呼籲人遵行上帝的道、鼓勵人追尋真理是所有宗教的目的和目標,這是讓人脫離本能或本性的束縛,得以提升人性朝向「聖」的目標的重要途徑。捨棄這樣的目的和目標,則宗假的價值必然減損,其存在的基礎必定動搖,意義也將模糊不清。在一個自我被高舉、價值被混亂、真理被模糊解釋的世代,願上帝賜我們分辨是非善惡的智慧,以及能夠堅持「要奉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而行,直到永永遠遠」的信心。


【問題思考】
1. 您會擔心「末日」的來臨嗎?為什麼?
2. 請和人分享您對耶穌教導的「警醒」的體會和了解。
3. 「活在此時此地」或「活在當下」的意義是甚麼?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