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榮光

聖經:哈該書2:1~9; 帖撒羅尼迦後書2:13~17
啟應:第17篇
聖詩:2、255、388

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做奴隸,替巴比倫帝國從事建設工程。約70年後,新興的波斯帝國擊敗巴比倫成為當時的世界霸主,波斯的塞魯士 (或譯居魯士或古列) 王頒布通諭准被擄的奴隸歸回故土,恢復自由身,不必再做奴工,時當公元前第6世紀的539年。哈該是在以色列人被擄歸回後傳揚上帝的道的先知,與撒迦利亞先知在同一時期向猶太人傳講重建聖殿 (公元前520年開始動工) 的信息。當時猶太地仍屬波斯帝國的一省,兩位領袖分別是撒拉帖的兒子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和約撒達的兒子約書亞大祭司,一位掌管省務的治理,一位負責宗教事務。

猶太人回國所見的耶路撒冷呈現出一片荒涼景象。聖殿早已在戰爭中嚴重毀損,又因青壯男人被擄至巴比倫,人力資源匱乏,歷經70年之久失修,可以想見耶路撒冷城和聖殿的嚴重殘破。被擄期間,有一大半的人已經年邁死亡,原先的青、少年也逐漸進入年邁的生命領域,被釋放重回耶路撒冷現場所見,應該讓人內心十分感慨;這殘破的都城和聖殿百廢待興,不知如何開始才好。

在這個時刻,先知向猶大人傳講「希望」的信息,鼓勵大家要相信上帝、堅守信仰。此時,幾乎一無所有的猶太人最需要聽見的可能就是這樣的信息,以及上帝行的神蹟。


一、 看見希望─在廢墟中重建

耶路撒冷聖殿是宗教敬拜的中心,是信仰與生活的最神聖之場域。對以色列人來說,失去聖殿是奇恥大辱,也是生活甚至生命和希望被毀滅的象徵。聖城破敗成為一片廢墟,人民的內心難免感受到重度的挫折和失望,即使已經歸回故國,但未來的希望在哪裡?面對這樣的情境,先知極力傳揚希望的信息。

舊約時代的先知是上帝在以色列國家、社會陷入重大危機時興起的僕人,他們所傳的一貫信息,除了警告以色列人民不要偏離上帝的道,深陷導致毀滅的罪惡中,應該趕快認罪、悔改,尚可得到上帝的赦免,否則必定遭到懲罰。此外,當以色列國被敵國擊敗,領土被佔領,人民被擄至異國當奴工而受苦時,先知所傳的重要信息是安慰、鼓勵他們不要失望、頹喪,應該努力保持希望,因為上帝必定與他們同在,他們必須準備重新站起。

從巴比倫回來,耶路撒冷卻呈現一片荒涼的廢墟,聖城和聖殿的榮耀不再,這是巨大的打擊,如何能夠重新站起來?上帝曉諭先知向眾人傳話,藉著先知的口質問大家 (特別是當時的猶太領袖) 有關聖城過去的榮耀面貌:「你們中間存留的,有誰見過這殿從前的榮耀呢?現在你們看如何?在你們眼中豈不是如同無有嗎?」(2:3) 先知呼籲眾人注意現況的「無有」。若是一無所有,則希望的基礎和實現又是甚麼?先知並沒有太多的話,只一一告訴他們「當剛強」, 對人民則說「都當剛強做工。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2:4) 先知的信息很單純,面對困境,他只傳講從上帝來的希望以及祂要和他們同在的信息,藉此鼓勵猶太人在極度的困苦中保持希望,即使這希望只像螢火蟲尾巴的火光那麼微弱,但至少這是黑暗中可以看見的光。

二、 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從經文中,我們知道哈該所傳的「保持希望」並非不切實際或一廂情願的想像,而是信心的行為,是堅定相信上帝的應許不落空的表現。這是對上帝之信仰的確認,也是對自己的信仰的肯定。短短經文的重點只是告誡歸回的猶太人「當剛強」,而且是分別向所羅巴伯省長、約書亞大祭司,和人民一一傳述的。應當剛強的理由是因為上帝應許與他們同在。值得注意的是:經文中共有八次提到「這是耶和華 (或萬軍之耶和華) 說的」。

先知用來自上帝的話勉勵猶太人,喚醒他們對祂的信心。其實,這也是喚醒他們對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的記憶。從被擄為奴到意外的被釋放,一切都是上帝的作為,不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這又闡明了上帝是歷史主宰的事實,也使先知肯定並激勵大家相信:在上帝的帶領下,聖殿的榮耀必定可以重建。

先知傳講的信息對今日的信徒仍有一些值得深思的教導。他盼望猶太人相信及倚靠上帝的帶領。但今天的人顯然比較相信自己,希望自己能掌控一切,而不很相信上帝,以致連信徒也常常不認上帝為「主」,只是將祂當作救急的119,必要時呼求祂,平時則將祂閒置不理。這種信徒的生命裡不見得有上帝存在的空間,他們所過的其實不是信仰的生活,只是將上帝當作生活的備品而已。實際上這就是應該警惕的無信仰的信徒生活。

三、 得著主耶穌基督的榮光

從一片廢墟到重建聖殿的榮耀是一條漫長的路,可能需要好幾個世代才能達成,但若沒有希望的願景和眼光,沒有開始的第一步,則甚麼都是空的。先知將「在上帝裡的希望」帶給猶太人,讓他們在苦難的困境中繼續勇敢向前走。環顧現代人的生活處境,我們也常常感受不到未來的希望,反倒在科技及物質文明的進步中看見許多難解、甚至無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一部分也說明了「人本身就是自己的問題」的實在。人意圖拯救自己,若不是全然沒希望,至少是極為困難,只有上帝才真正有能力讓人得到救贖。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中勉勵信徒要站立得穩、堅守信仰,以便他們能夠進一步得到耶穌基督的榮耀。他在書信中重述信徒是從傳道人傳揚的信息受呼召,且「因信真道,又蒙聖靈感化成聖,得到拯救。」(2:13) 他們的信仰係從無到有,從有開始,接著遭遇、面對逼迫和苦難,最後才「得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榮光」(2:14)。這是一項大工程,信徒在這過程中所需要的是充足的勇氣、不斷追求的心,更必須「站立得穩,凡所領受的教導,無論是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都要堅守。」(2:15)

正如哈該先知和保羅所闡明的,無論是個人信仰的重建、教會信仰傳承的重建,或國家、社會的重建都需要人有充滿希望的信心和長遠的眼光。「希望」不僅僅只是人主觀的期待,更是信心的基礎和實在。一個對未來不存著希望的信徒是讓人無法理解的,因為基督信仰所說的希望就是掌管歷史的上帝。

結語:

信仰之路像約翰‧班楊的名著《天路歷程》所描述,並非全然輕鬆的道路。這條路上充滿了艱鉅的挑戰、誘惑、荊棘、迷失、和危險,唯有篤定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心,相信上帝的應許和同在,信徒才能通過及完成天路的考驗,最後得到基督耶穌的榮光。願所有基督耶穌的信徒都得到上帝的安慰和祝福,行走追求信仰的天路時有著充分的希望,並因此多得上帝所賜的力量。

【問題思考】
1. 哈該先知多次提到「這是耶和華 (或萬軍之耶和華) 說的」,這句話有甚麼重要的意義?
2. 信仰裡的「希望」指的是甚麼?
3. 請誠懇反省:上帝在您的生命中是「主宰」或「救難人員」?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