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12)—無知的財主

聖經:路加福音12:16~21
啟應:第12篇
聖詩:182、557、386

許多基督徒從小就耳熟能詳耶穌講的「無知的財主」這一則比喻,不論是兒童主日學、青少年團契,或主日講道中,可能有人已經聽過許多次。這一則比喻只出現在〈路加福音〉裡面,馬太、馬可、約翰皆無關於這一則比喻的記載。路加的記載也呈現出講述時的時空背景,就是有人來請求耶穌主持公道、幫他和自己的兄長分家業時說出來的。

耶穌對這件事表現出強烈的不認同。他譴責這人說:「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的判官,或給你們分家產的呢?」(路12:14) 我們也可以聽出耶穌的憤怒聲音。他一向勸人不要貪戀地上的財富、金錢、產業,且明言指斥貪財之人,但竟然有人還要他幫他們分家產,這樣的請求可說是明顯的冒失,難怪他不給好臉色!

他對那位冒失者說完後又轉過來對群眾說:「你們要謹慎自守,躲避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於家道豐富。」(路12:15) 顯然,耶穌看這一位求他幫忙分家產者的動機是「貪心」。我們不知道這個人在分家產時碰到了甚麼問題,但可以合理推測他認為自己可能在分家產時吃虧,因此要求耶穌這一位讓人印象深刻講求公義的拉比來主持公道。耶穌在這樣的情況下接著講了這個比喻。

到底這個人有甚麼問題?為甚麼耶穌指責他?從故事的情節中,至少我們可以輕易看出這個人重視財產多過於親情;為了取得財富,他毫不吝惜地捨棄了親情。這樣的情形在現代社會裡也層出不窮。金錢、財產、親情,孰輕?孰重?透徹了解人性的耶穌曾經說出了令人感嘆,卻又發人深省的一句話:「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那裏。」(路12:34)


一、 追求財富的貪心人

比喻中的主角是一位田產豐富的「財主」,心裡卻無法滿足。他不斷擴大他的財富,不斷積攢,以致所得到的已經遠超過他所能儲存的,所以要蓋更大的倉庫。這位財主的行徑充分表現出他只想到自己,是個典型自私而貪心的人。他全然沒想到除了蓋更多、更大的倉庫這個方法以外,還有其他可以選擇的處理方法,例如慈善布施、賙濟窮人。

回頭想想那位請求耶穌替他自己和兄弟分財產的人,耶穌指出他的問題是貪心。甚麼是貪心?簡單說,就是擁有大量多過於自己所需要卻仍不滿足的心態。貪心者的最大特徵是不知滿足為何物。實際觀察貪心的小孩的行為,就可以了解甚麼是貪心了。當一個小孩吃到自己喜愛的好吃食物,即使已經撐飽了,還是不願和其他小孩分享;即使嘴巴已經塞滿了食物,卻還不斷地將喜歡的食物往自己的嘴巴塞,這就是貪心。大人也一樣,賺得、積蓄的財富已經夠多了,卻仍不知足地想賺進整個世界,而不知可以將自己過多的財富拿來做善事。

財主只知為自己積蓄更多財富,完全沒有想幫助別人,這似乎也印證了古人所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人性論之說法。但人性是否一定如此而沒有其他的不同表現?或者,這不過是許多不同人性中的一種而已,在人類社會中也有不同的人性表現?簡單說,是否人性全都是自私的,而無利他的可能性?答案是:不盡然如此!這世界既有不少自私者,也有許多樂意利他、助人的人。

財主的故事讓我們覺察到一個很難躲避的人性困境之問題:雖然財富有其重要性,但財富也有誘使人陷入更深牢籠的後果,因為財富常常引誘人追求更多的財富,導致人心陷入永不滿足的空虛。個人如此,社會、國家也是這樣。現代政府常常以追求經濟發展的口號鼓勵人民積極參與追求國家的進步,以為發展了經濟,則國家、社會面對的所有困難即可迎刃而解,卻沒想到經濟發展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這些付出的代價常常高過發展結果所得到的收益。其中最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因為只顧看見讓人喜歡的數字和量,過程中使人無意識地逐漸捨棄真正有價值的事物,特別是追求越多,則越喪失人性的良善。

此外,國家的經濟發展常常是沒有止境的。五、六十年前,台灣的統治者積極主張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現在的政府和人民也都不假思索地繼續這樣堅持。的確,人民的生活在這段發展期間改善了,可是隨著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則越來越複雜和越趨於嚴重。那麼,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何在?或是我們應該適當調整,有個不一樣的經濟發展計畫和步調?


二、 無知之人

和合譯本稱這位財主為「無知」,台語漢字本則稱他為「愚人」;其實,這位財主應該是精於計算的「聰明人」。但,為甚麼耶穌認為他無知或愚笨呢?

基督教信仰教導常常將「聰明」和「智慧」分辨出來,聰明可以單純只指智商 (IQ),但智慧則是指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智商高的人不一定能夠辨別是非與對錯,而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需要在各方面都很靈巧或精於計算。智慧是在生活經驗中學到並累積而成的。每個文化和社會都能夠產出一些讓人記誦的格言、諺語、或箴言,這些由無名的作者說出來,卻帶有某種教訓,聽起來簡要、通俗的語言,其實都蘊藏著豐富的生活智慧。

財主為甚麼無知?首先,這位財主不曉得自己以外或自己之上還有上帝,人的生命其實受祂掌管,不在人手的控制之中。財主累積龐大讓人欽羨的財富,說明他在這一方面確實勝人一等,因此可能在許多事上得心應手,越來越有權勢和地位。可惜財主忘記他不見得有夠長的生命可以享用。上帝在財主得意自大的時候對他說:「今夜就要你的性命;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12:20) 財主或富人的最大迷思就是以為有錢就可以掌控一切。財富是極大的誘惑,「擁有財富就擁有一切」則是極大的迷思,這一點在耶穌受試探的故事中就已經顯示出來了。魔鬼認為「擁有世上的一切」是世人的人生目的和一生努力追求的終極目標,所以他帶耶穌到一座高山上,指著世界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賜給你。」(太4:9) 歷史上很難有人勝過這樣的誘惑,絕大多數的人都很容易陷入敬拜魔鬼卻不敬拜上帝的謬誤中,以至於為了得到全世界,行為上遂顯現出如魔鬼一般的作為來。

其次,這位無知的財主不知道世上的財富只能「暫時持有」,無法永恆擁有;生命一旦結束,所有賺取到的大大小小之財物只能留在世上,無法隨身攜帶進入另一個世界。比喻中上帝的話說:「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12:20b) 這其實是一個值得警惕的提醒。

財主的第三個盲點是:只知追求地上物,不知尋求天上寶。然而,這卻是最大的損失。耶穌在比喻結尾處這樣說:「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21) 從財主身上,我們可以看清楚許多人只追求看得見可以計量、數算的財物,卻不知道還有可許多看不見但更重要的價值問題。

財主的第四個盲點則是心目「專注」在財富上,以至於看不到財富本身的其他可能性。他忘了可以使用「有餘的」財物多幫助別人,發覺不到財富可以用來分享與賙濟窮苦。他以為財富是自己賺來的,卻完全不知道財富是上帝的恩典,是祂「所託付的」,而這才是基督教信仰對財富的核心價值觀。

三、 在上帝面前富足

「無知的財主」這個比喻,特別提醒我們在專注地追求財富之外,絕對不要忘記上帝是每個人生命的真正主宰。財主的錯誤即在於擁有豐足有餘的財富之後誤認自己是主宰,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倚賴這些財富,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做這、做那。本質上,財富可以是上帝的祝福,也可以是魔鬼所設的陷阱,端看人如何面對它。耶穌藉著這個比喻要傳達一個極重要的教訓:「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21) 他提醒世人在追求的事上,比世上財富更要緊的是「在上帝面前的富足」。

今年是宗教改革運動500週年紀念的一年,這個在教會歷史上極具重要意義的改革運動的精神之一告訴我們:人無法用財富換得上帝的恩典。中世紀教會為了募款而發行贖罪券,藉此勸誡信徒購買贖罪券而取得上帝的恩典,又主張買越多,罪得赦免的機會越大,所赦免的罪越多。這樣一來,上帝的恩典成為可以藉著金錢購買的商品。宗教改革者認為這是錯謬的教導,他們堅決主張恩典是上帝白白賜給人的,不是可以用錢買到的商品;上帝給人的恩典是沒有條件的,凡誠心相信耶穌基督的信徒不論其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如何,任何人藉著「信仰」都可以得到罪得赦免的恩典。因此,信仰才是真正獲得上帝拯救的關鍵。

然則,信仰並不是空泛的思想、理論,或只是一個口號。要得到上帝的讚賞和接納只能藉著信仰,並且遵行祂的話,實踐祂的道,「遵行」與「實踐」都是行動。這些事都是信徒追求在上帝面前之富足的行為,也才是得救的關鍵,因此人應該比關心世上財富更關心追求在上帝面前的富足。

結語:

「無知的財主」這一則比喻讓我們清楚看見:人性的軟弱乃是只在乎那看得見的,卻不在乎那看不見的。聖經對人的教導卻剛好相反,保羅說:「因為我們不是顧念看得見的,而是顧念看不見的;原來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林後4:18) 保羅所指那看不見的是上帝的永恆國度,看得見的則是我們此時暫時居住、總有一天必須離開的世界。


【問題思考】
1.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說:「貪財是萬惡之根。」(6:10) 請您用自己的話解釋這一句話的意義。
2. 這位擁有富足有餘的財主為何無知或愚昧?
3. 甚麼是「在上帝面前的富足」?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