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11)─不結實的無花果樹

聖經:路加福音13:6~9
啟應:第54篇
聖詩:645、602、402

耶穌擅長使用眾人所熟悉之日常事物的材料講道,因此能夠讓一般人更輕易了解和吸收他所傳信息的內容和意義。耶穌和當時的聖經學者及宗教專家不一樣,他傳講聖經的基本目的不在於研究和推衍教理、教條或信仰理論,而是要把聖經的道理傳開,讓一般人普遍知道上帝的旨意,並且盼望他們都願意順服上帝,實踐祂的教導。

我們過去在「比喻」系列講道的「導論」篇裡面提過,有學者認為耶穌之比喻的核心信息就是「上帝國」,包括它的意義、內容、發展、以及實踐等。其實,耶穌使用比喻素材的講道,甚至其他直接教導的講道,幾乎全都和信仰的實踐有關。他總是要求聽道者在實踐上要認真,不要只是聽聽就過去了。我們也曾經從比喻 (9)「兩種果樹」(路加6:43~45,又參考馬太7:15~20) 學習「好樹」與「壞樹」之結果的功課:耶穌告訴人從平時所結的果子 (意指平時的行為) 就可以知道樹的好壞,所以要防備不要受他們 (指假先知) 一時的花言巧語所欺騙。既然他們本質上是壞樹,就不可能結出好果實。而耶穌在「不結實的無花果樹」這個比喻裡則勸勉信徒應該結出好果實,不能白白佔有一方土地。但在這一則比喻中所提的「結果子」,主要是指「悔改」及悔改後的行為。

一、 不結果的樹

植物有許多不同的用途,有些作觀賞之用,有些作食物,有些則供作其他如建築木材使用。無花果樹是中東地區普遍生長的果樹,所結果實基本上供作食物之用。無花果樹結無花果是理所當然之事,雖然結出的果子可能有好有壞,但沒有結果的樹除非由於外在因素的影響,不能視為正常。不結果實的果樹,被農人視為無用而剷除也是理所當然。

耶穌所講之比喻中的無花果樹已經三年未結果子,顯然是一棵有問題的樹。問題或許來自無花果樹本身的不健康或虛弱,也可能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一時之間很難斷定;但其他樹如果正常成長與結果,唯獨這棵樹不結果,則這棵樹本身有問題的或然率必然很大。如果能夠知道這棵樹本身的問題,就曉得應該怎樣處置了。

要更清楚了解耶穌藉著這個比喻所傳講的道理,我們需要參考其前後經文編排的脈絡關係。〈路加福音〉將這個比喻放在質問受難者「是否罪有應得?」的問題之後,應該是有特別用意的安排。受難者「是否罪有應得?」的問題指的是第一世紀某些被彼拉多率領之羅馬軍隊殺害的加利利人 (也有其他說法),他們流的血被摻在祭物中獻給神明的傳言 (路13:1~2),或是十八位在西羅亞城樓意外倒塌時喪生的人,所有這些人的罪是否比活著的人更重、更大因此才遭到報應式的災難?(路13:4) 耶穌認為這些被故意殺害或意外死亡的人並不比活著的其他人「更有罪」,但無論如何,活著的人若不悔改,也一樣會「滅亡」(路加13:3, 5)。「不結實之無花果」的比喻接在這些重要的教導之後,可以使我們理解耶穌用這個比喻講道或許是希望他的跟隨者能夠把握機會結出一些悔改的果子!

二、 今年暫且留著吧

比喻中的園主連續三年來到這棵無花果樹前,希望能有一些收穫,卻年年撲空。因此他認為這棵不結實的果樹只是「白佔土地」,應該砍掉。這樣的決定既自然且合理。不結果實的果樹可能一樣會吸取土地的養分,這也必然會影響其他正常果樹的發展,因此將它移除可使其他果樹長得更好、結實更多,這是合乎農作經驗的道理,很難駁斥。

然而管理及照顧這些果樹的園丁卻建議園主讓這棵樹「暫且」留著,等他做一些處理之後若明年還是沒有好的結果再砍掉。比喻本身並未告訴我們園丁出於甚麼樣的動機向園主做這樣的建議,但他的建議清楚地是祈求主人給這棵不結果實的樹再多一些「機會」,或許就有轉機。

這一棵無花果樹可能原本是健康的,所以才能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但如今連續三年不結果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樹的本質老化而變得不好,或自己不夠努力吸取養分以致再也無法順利成長與結果子,或因病蟲害導致不健康和虛弱,也可能因環境不良或無法適應而無法結果子。在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之前,園丁認為將它除去可能太可惜,若能再做一些適當的處理,進一步觀察看看,也未嘗不是好的方法。

其實,比喻中這一棵無花果樹多少反映了信徒的生命成長之光景。有些信徒剛開始一切正常,但是到了某個時候則停止長進而成了一棵不結果實的樹,白白佔據一方好土,甚至還影響其他信徒的成長,最後只能被砍掉、移除。好在照顧的園丁心存慈悲與憐憫,懇求園主再多給一些機會,希望果樹能因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而改變。


三、 上帝的容讓和人的機會

這個比喻的重點在於○1無花果樹不結果的事實;○2再給這棵不結果的樹一次機會。如果將這一則比喻前面的經文合併成一體來思考,就可以看出其中涉及了上帝的審判和容忍的題目。園主主張將不結果的樹砍掉,這是指上帝國的終末審判。「終末審判」是耶穌比喻中關於「上帝國」之信息的一個重要議題。在這個審判開始之前,有罪之人還有一些恩典時刻,這是藉著園丁的口表達出來的。這個恩典時刻指的便是上帝的「容讓」,但所謂的「容讓」並非指上帝對罪的寬容與接受,而是指上帝延遲祂對罪人的審判,是暫時性而非永久性的處置,目的是給罪人多一些悔改的「機會」。

聖經中所說的「機會」不必然指時間終結前的時間,而是指正確的「時機」(kairos)。沒有人知道何時是時間的終點,但恩典與寬容的上帝常常延遲祂的審判,使人還能幸運地得到悔改的機會或時機。這是基於上帝的愛與恩典的施與,罪人必須把握機會或時機,不能心存僥倖而一再拖延,因為延遲審判的權柄在於上帝,不在於人。「暫且留著」表示上帝的寬容,但人不應濫用這個寬容。

我們在這一則比喻中看到已經三年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審判是針對不結果子的事實,而樹不結果子可能和它自己本身有直接的關係。這一棵樹和其他的樹在同一個園子裡生長,應該如同其他樹一樣正常結果實,卻沒有。若將這種情形用到信徒身上,則可以看見有些信徒在靈命上有長進,有些則沒有甚麼進步,如同無花果樹不結果實一般。還有一些信徒可能忙著看別人是否靈命有長進,眼睛聚焦在評斷別人的光景,就像耶穌時代有些人喜歡評論不幸被羅馬軍隊殺害的加利利人,或是在西羅亞城樓倒塌時意外死亡的十八人是因為罪重的緣故那樣。耶穌卻警告這些愛論斷的人,讓他們知道自己也會是被論斷的對象,若不及時悔改,將來他們也一樣會遭到「滅亡」。

結語:

信仰的扎根與進步本來就需要信者自己的努力加上上帝的靈的帶領,絕對不會單單因為年資累積就自然成長。論到進天國的事,耶穌曾說:「...天國是要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結果子」可說是靈命努力的一部分,成為信徒不是跟著聚會、學習各種儀式及宗教語言就可以了,而是應該「結果子」,特別是結悔改的果子,在行為和行動上有可以讓人看到的好見證。


【問題思考】
1. 您是否認為自己在信仰上已經結了上帝所喜悅的果子?這些果子是甚麼?
2. 上帝對罪人的容讓是甚麼?信徒應該把握住的又是甚麼?
3. 您認為比喻中提及的園丁最大的特點是甚麼?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