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9)─兩種果樹

聖經:路加福音6:43~45
啟應:第2篇
聖詩:35、547、392

雖然有些字眼用得粗俗,但每種文化中流行的俚語或俗語常常蘊含十分寶貴的生活智慧。這些作者不明的俚俗之言,係經過長期觀察人民與整體社會生活經驗淬鍊而得的精華。這種語言的特色是文字簡單易懂,圖象式的描述生動、活潑,常常一語中的,聽的人很容易把握、了解其內容和意含。

耶穌是使用俚俗語言的高手。從四福音書所記載耶穌的宣道講論中,我們知道他很少長篇大論,或是用艱深晦澀的言詞闡述上帝國和信仰生活的道理,反倒常常使用一般人可以輕易了解的故事、比喻等說明福音的信息。背後理由或許是追隨他的人多屬販夫走卒或市井小民,較少社會上的權貴或精英階層者。對這些社會底層的群眾來說,含有生動、活潑圖像、淺顯文字的故事或比喻絕對是比較容易把握及了解的語言。

嚴格來說,今日選讀的「兩種果樹」之比喻不太符合比喻的規格,反倒像是一般人熟知的「格言」或「箴言」,因為它的內容缺少故事性,直接呈現的是某種程度的「說理」。根據文字的表面意義,這一則比喻和台灣俗諺「龍交龍、鳳交鳳,瘟龜者交凍愚」或中文的「物以類聚」雖不盡相同,卻好似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更接近的俗話則有:「什麼樣的師傅,教出什麼樣的徒弟」,或「有其父,必有其子」;而具有較好之意味者或許是「虎父無犬子」。不過,耶穌所要傳講的信息超過了這些文字的表面意義,有一些更重要的信仰道理值得我們注意和學習。

一、 一般智慧

〈路加福音〉記載的這一段經文也出現在〈馬太福音〉7:16~20以及12:33~35裡面。路加的記載和前後文脈好像沒有甚麼清楚的關連,只是一個獨立的片段。然而,馬太7:16~20將這一段話放在耶穌教導門徒要防備假先知的情境脈絡中,告誡門徒要提防假先知。這些假先知是所謂的「壞樹」,他們不可能結出好的果子來,所以不要輕易相信她們所說的。或者倒過來看,從所結的果子,就能判斷這些假先知的本性和他們的虛假教導。

在馬太12:33~35的文脈中,耶穌用和〈路加福音〉相同的俚語斥責法利賽人,批評他們既然是毒蛇的後代、是惡人,怎麼可能說出什麼真理的話?或是造就人的好話、真話?換成另一種說法,即「狗嘴又怎能吐出象牙來?」耶穌意在譴責這些偽善者的心、口不一!

然則,我們也可以運用這一、兩句俚俗的諺語去判斷一個人說話的真假:藉著觀察一個人平素表現的外在行為,我們可以判斷這人說話的真或假。簡單說,就是聽他所說的,並看他所做的是否一致,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好壞。從所結的果子去判斷一欉樹的好壞,這是合理的。這樣的判斷,使用一般的智慧就可以了,應該不至於輕易上當。

其實,耶穌的勸誡並不特殊,只是極平常的提醒,因為人的世界充斥不少虛假作做和謊言,即使宗教界亦然。詐騙的事因此層出不窮,但只要擁有一般的智慧便能夠分辨某人之言語的真假。不過,讓人感到困惑的是:有人習慣說假話,也有人喜愛聽假話,特別是愛聽那些對自己有利,或能使自己心花怒放的假話。一個要打,一個願挨,說起來實在荒謬、可憐。從這個角度看,現代社會的人似乎連普通智慧也缺乏,常常分不清真假與對錯、是非與黑白。特別是在政壇上或金錢投資方面,這種現象屢見不鮮,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會如此,讓人嘆為觀止。

實際上,相信謊言的人大都出於對自己有利的動機,換句話說就是緣於自私的心。例如聽見有人宣傳小投資可以獲暴利的機會,便很容易相信而出手投資,結果陷入一場騙局的傷害。有時,被騙則是出於無知、害怕、恐懼,所以極權政府或狡猾政客便很容易使用威嚇、利誘之手段而得逞。當然,這其中也難免有些人民甘願受騙,並自認擁有「明哲保身」的智慧。

二、 特殊智慧

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或什麼樣的樹就結什麼樣的果子,這是童叟皆能明白的常理。龍眼樹豈能長荔枝?蘋果樹怎能生脆柿?如果有人要在西瓜園裡割鳳梨、在麥田裡收水稻,則必被當作笑話或精神不正常。但這樣的常理用在人的身上還須謹慎小心,也要求我們使用特殊的智慧作判斷才妥當。

台灣俗諺「歹竹出好筍」提醒我們:看起來不好的樹種,有時可能產生生出好果實的「例外」。這說明了人的「可塑性」極大,改變環境又給予適當的栽培、照顧、和教導,也可以把一個看似無啥希望的劣童塑造成十分有用的人。這當然與愛的關心和教育方法有關。所以,教育的理念及實施原則十分重要。

基本上,教育是開發人的智慧和潛在能力的過程及手段。教育者扮演的是在旁協助受教者智能發展的角色,而非將受教者塑造成他/她所要的樣子。可惜台灣的教育通常是把年輕的一代塑造成滿足父母或統治者的工具,並不鼓勵獨立思考和判斷,因此常常把人變笨了、變得只能聽命令或服從統治者的順民,而沒有能力分辨是非與黑白。這樣的教育實際上的目標是製造合乎使用的工具,產製出來的人其實就是準備讓製造者 (統治的權貴階級) 利用。幾十年來,台灣社會充斥著聽起來有理的實用主義,而受重視的也就是所謂的技術人員,理由是這樣的人才會賺錢。準此,我們的社會、國家嚴重缺乏擁有優秀判斷能力,必須使用智慧、理性做事的領導者,反倒充斥著一群庸俗無能的辦公人。

如果知道「歹竹出好筍」的可能道理,我們就不會輕易憑著外貌看人或斷定人的價值。僅憑外貌看人,則耶穌很容易被斷定為魯蛇 (the loser),而不是基督 (the Christ)。保羅曾經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反省說:「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 (原文:肉體) 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林後5:16) 在真正認識基督耶穌之前,保羅斷定耶穌及其門徒是麻煩製造者、顛覆社會的壞人,直到在往大馬士革執行捕捉基督徒的路上親自遇見了復活的基督才逐漸改變。保羅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如果我們不只憑外貌看人,就更容易打破階級意識,不隨便看輕人,也不會隨便巴結目前有權勢的人,也就能夠用更單純的心看待別人,不會只看外貌。

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耶穌勸門徒不要因某人是先知、學者、神學家,或大法師、或guru (印度教的法師),就隨便跟他走,而必須聽清楚他說了什麼樣的道理、看明白他做了什麼樣的事,用上帝所賜的智慧判斷是否合理,才不致盲目被騙。

三、 自我反省與造就

從現代的時、空環境看,耶穌提說這一則比喻,其目的不在於批評誰是好樹、誰是壞樹,而是要提醒並教導人從所結的果子來證明自己是忠實信徒的真實本質。若有自認是好信徒者,就應該結出善果子來,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或是眼睛只看到別人身上部分的壞以及缺點,卻看不見自己全身的腐爛。

「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這是常理,但宗教改革運動的點火者路德提醒人不要單純從果子 (所做的功德) 去判斷一個人信仰的真假。一個捐了大筆善款給宗教團體的人可能只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偽善者,如販賣不良食用油的大企業負責人,捐獻善款只是為了掩人耳目或擦拭、撫慰自己不安的良心,而不是出於良善的動機。或者也有所謂的善款,可能是從製毒、販毒或其他不法事業及手段弄來的。明察秋毫的上帝要的是人誠實的信心,和出於清潔良心的乾淨行為,絕對不會僅憑人所捐的善款或所積累的功德施行拯救或讓人買賣救恩;換句話說,捐款奉獻或功德不是得拯救的保證,惟有純潔的信心才是。有真正單純信心的人,自然也會無私地奉獻。

因此,宗教改革運動提出「因信稱義」的信念,主張真誠的「信」是得救的憑據。一個人素行不良,當然說明了這個人是沒有信仰的,一個沒信仰的人如何可能靠著信心得救?此外,宗教改革者主張且相信一個對上帝、耶穌有真誠的信的人不會做出違背信仰的事來,或結出和信心相反的果子。「信」是「心」的問題。耶穌說:「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發出善來,惡人從他所存的惡發出惡來;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v.45)

結語:

基督徒藉著聖經來學習上帝之真理的智慧。這個世界充滿許多擁有豐富知識或各種專業知識的知識人,但這些「知識人」不必然是「智慧的人」。知識關涉的多屬「生活」技術層面的事,而智慧關涉的則是「生命」意義及其內容豐富與否的問題。有知識卻沒有智慧的人常常將知識和技術用在害人、甚至害己的事務上,而有智慧的人則將知識和技術用在有益於己、他人和社會之處。顯然真正能夠改善世界的是智慧而非知識。基督徒是智慧的追尋者,智慧存於人心、知識存於人腦,從心裡的善念發出善果來,將心中的信仰實踐在生活中,這可能更接近耶穌在這一則比喻裡所要傳達的真義。

【問題思考】
1. 常言道:「宗教皆勸人為善,信任何宗教都一樣。」您對這句話的看法是什麼?
2. 為什麼人不能單單憑著行善得到拯救?
3. 信心是甚麼?宗教改革運動為何強調人「因信稱義」?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