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靈修與讀經

讀經和祈禱是基督信徒日常靈修生活的兩件基本要事。讀經是為了更加明白上帝的教示與旨意,知道怎樣行在祂的道上;祈禱則是個人和上帝的私密溝通,也藉此建立和祂更親密的關係。這兩件事做得扎實,信仰必然在日積月累的實踐或操練中進步。

[閱讀全文]

談代禱

大多數的祈禱都是信徒為了自己的事向上帝讚美、祈求,但基督宗教也特別強調代禱的重要性。


簡單說,代禱 (intercession或intercessory prayer)意指「為別人祈禱」,這是祭司職分的主要任務之一。舊約時代,信徒若要表達對至聖上帝的感謝,或是犯錯要向上帝認罪與祈求赦免,除了要攜帶獻祭用的適當犧牲 (其實就是牲畜) 或祭品交給祭司之外,更要藉著祭司向上帝祈禱,這樣才能完成「律法的義」。

[閱讀全文]

耶穌基督的復活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裏。」(15: 14, 17)保羅的主張說明了耶穌基督「復活」這一件事,是基督教信仰成立或不成立、真或假的關鍵因素或試金石。換句話說,耶穌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礎,若把他的復活這一件事刪除,整個基督教信仰便是無意義及無用的空談。

[閱讀全文]

2015年受難週靈修讀經經文

(請兄姊按照所列經文每日靈修紀念主耶穌的受難)
3月29日~4月4日

禮拜日(棕樹主日) 和平的君王
讀經:撒迦利亞書9:9~10,馬可福音11:1~11
默想:耶穌騎著驢駒進入猶大國首都耶路撒冷,要在那裏建立上帝掌權的國度。他以驢駒代替戰馬,用棕樹枝取代刀槍利劍,民眾則以自己的衣裳舖做紅毯,用「和散那!和散那!」的呼聲取代「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他所要建的上帝國和權柄不屬於世間,但世上的國和權柄卻容不下他,將他釘死在十字架。為何世上的掌權者總是十分恐懼、害怕和平的實踐者?

[閱讀全文]

祈求什麼?

除了讚美、感謝之外,絕大多數人祈禱時都向上帝求自己所需要的,包括日用的飲食、生活所需、身體健康、平安喜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發達...等。這樣的祈求很自然,符合人性,也沒有什麼不可以。耶穌教導的〈主禱文〉裡面提到「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馬太6:11),他顯然允許門徒和信徒為個人的日常需要向上帝祈求。

[閱讀全文]

「大齋節期」簡介

「大齋節」又叫做「預苦期」,英文名稱叫做「the Lent」,是從「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或譯為「聖灰日」) 這一天起算,一直到受難週 (英文名稱是the Holy Week) 最後一天星期六止。這一段期間包括6個主日和40天 (所以也稱做「四旬齋」),總共46天。今年大齋節期的起算日是2月18日 (「聖灰星期三」或「聖灰日」,適逢台灣習俗的「除夕」),2月22日是今年大齋節期的第一主日,受難週則是從3月29日 (棕樹主日) 起至4月4日止,4月3日 (星期五) 是基督受難日,5日則是「復活節」。

[閱讀全文]

祈禱的雙重面向

祈禱最自然的對象是上帝或超越的神聖者殆無疑義。然而,祈禱時傾聽禱詞的主體可能非僅只有上帝,也包括信徒自己最深層的內心。簡單說,祈禱者一方面向上帝說話,另一方面也對自己說話,而且還是有意識地說,不是無意識的自言自語。

[閱讀全文]

只要相信上帝,就可以祈禱

沒有信仰的人認為祈禱是對空氣說話,或是信徒的自言自語,因為看不見祈禱的對象,也聽不到上帝的回應。但對有信仰的人來說,祈禱是和上帝講話,即使眼睛看不見祂,耳朵也多半聽不到祂的聲音。對信徒來說,上帝是祈禱的確定對象,因為祈禱者的心靈可以對應著上帝的無聲之聲。祈禱是對空氣說話,或是信徒的自言自語?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辨明的問題。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