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必定事奉耶和華

經文:約書亞記24:14~18; 馬太福音25:10~13
啟應:第 54 篇
聖詩:202、551、392

宗教信仰是什麼?許多現代人對這個問題沒有興趣,不置可否;也有人斷然否定宗教信仰的需要,認為這是弱者或愚者才想要的。西方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試圖消滅宗教的人,社會學者如伏爾泰、孔德、馬克思、恩格斯等都是對宗教和信仰極力排斥、貶抑的實例。19世紀理性主義進展到20世紀唯科學主義,主張藉著普遍的教育塑造理性的人,樂觀期待建立一個理性、講理而完美的世界,也期待著宗教從人類舞台消失,但至今不僅未能成功,反而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讓人看見全球宗教復興的現象。相反地,研究宗教的學者多半同意人天生具有宗教性 (Religiosity is innate human.);換句話說,宗教及信仰是人天生需要的。那麼,宗教信仰是什麼?

[閱讀全文]

說教與行道

經文:約書亞記3:7~13; 馬太福音23:1~12
啟應:第 53 篇
聖詩:120、635、391

這幾年來,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價值觀扭曲、混亂的社會及時代氛圍中,即使遭到嚴厲質疑和批判,經濟掛帥的國家政策至今仍然深深主導社會的發展命脈。幾年前,某位財大氣粗的紅頂商人大言不慚地說:「有錢,別人才瞧得起你!」這聲音雖然已經式微,但社會大眾不少人,潛意識裡仍然以此為人生努力的終極目標,前仆後繼地奮勇投入金錢追逐的遊戲,一切以錢為重。這種以錢為重的態度,導致國家社會陷入「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的貧窮弔詭中,誠實信用、商業上的倫理道德、尊重生命等價值全都被視如敝屣一般地丟棄;也因此,社會各層面皆出問題,最嚴重者應是官商勾結所導致的整個社會、國家的腐蝕、敗壞。

[閱讀全文]

求上帝相與行

經文:出埃及記33:12~17; 帖撒羅尼迦前書1:1~10
啟應:第 34 篇
聖詩:1、622、386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西奈曠野製造了一個金牛犢事件。這個事件充分顯示他們對上帝的悖逆,導致上帝決定不和他們同行到流奶與蜜的迦南應許之地去,只願差遣使者帶路。上帝對摩西說:「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出33:3) 以色列人聽見這樣的「凶信」,立刻感到悲哀,並且「也沒有人佩戴妝飾。」(出33:4) 見及這種情形,摩西遂進入會幕替他們向上帝求情,祈求上帝記念這群人乃是祂自己的人民。經過和上帝的對話,終於獲得祂首肯:「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和合修訂文本譯為「讓你安心」)。」(出33:14) 摩西是一位好領袖,也是一位盡職的祭司 (中保),他說服了上帝赦免無知犯罪的以色列人,成就了人與上帝之間的和解。

[閱讀全文]

悖逆

經文:出埃及記32:1~14; 馬太福音22:1~14
啟應:第 11 篇
聖詩:36、572、397

人的生命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屬於青少年的叛逆期,這時期的特色在於強烈主張個人的主體性,積極爭取自主、獨立的權力,希望能夠擺脫特別是父母、師長等帶有威權符號之「他者」的掌控、影響,甚至關心。小小個體在這個時期常常自覺已經長大、成熟了,自己可以做主,不需要別人管教或關心。若是有長輩或威權者要來管,個體就會出現抵制、反抗,甚至叛逆的行為。絕大多數的人都經過這一個成長階段,但大半都忘記了,以致看到自己的後代出現叛逆的行為,常常無法以同理心去理解和面對。

[閱讀全文]

在基督裏合而為一

經文:詩篇113:1~3;以弗所書2:11~22
啟應:第 18篇
聖詩:476、485、399


今天是世界公同聖餐主日,分散於全世界不同地區的教會在大約相同的時間同心舉行聖餐,一起紀念主耶穌的生與死,學習感受主和全球信徒、信徒與信徒之間、並普世教會之間的密切關係並體會其意義。這世界的客觀條件無法容許全球所有信徒聚集在一處共同禮拜、舉行聖餐,只能分散在各地分別舉行。雖然教會如此分散,且各有不同傳統、文化、社會背景、和想法,甚至信仰理念與表達也存有重大差異,但在耶穌基督裡,藉著聖靈的聯絡卻能成為一體,成為一個公同 (或普世) 的教會。夠合而為一,乃是基於耶穌基督這個共同的核心信仰。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