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願主再臨

聖經:耶利米書33:14~16; 帖撒羅尼迦前書3:9~13
啟應:第 41 篇
聖詩:41、476、391


今日是待降節第一個主日,主題是「希望」,從今天起進入了教會曆所定的待降節期,也就是基督信徒準備自己,等候著迎接基督降臨的節期。「待降節」這個詞語的英文是the advent,字源係拉丁文的adventus,而adventus則是希臘文parousia的翻譯,它的意思是「來臨」(arrival或presence)。所以,待降節就是信徒以謙卑、恭敬、嚴肅、卻又喜悅的心準備自己,期待迎接基督耶穌來臨的時期。

[閱讀全文]

恩典之約

聖經:撒母耳記下23:1~7;啟示錄1:4b~8
啟應:第28篇
聖詩:38、315、392


今天是感恩節主日,首先要感謝上帝保守、祝福我們能夠自由地聚集在這裡一起敬拜,繼續追求信仰的進步。今天的感恩主日本來是屬於美國人的特有節日,因為其他國家各有不同慶祝感恩節的日子。然而由於台灣教會和早期美國教會在台宣教師的密切關係,所以也逐漸被本地教會和信徒採納為感恩主日。其實,日期定在什麼時候並非重點,重點在於感恩的心和行動。

[閱讀全文]

耶和華的作為

聖經:撒母耳記上2:1~10; 希伯來書10:19~25
啟應:第 14 篇
聖詩:20、22、389

當遭遇世上許多難解的問題需要至高神聖者的幫助時,人常常用自己的想像推想祂究竟是什麼樣的一位上帝?當世界各地不斷傳出各種難以預測的自然災難如地震、水災、旱災、山崩、海嘯,當巴黎一般市民享受輕鬆的休閒時刻卻突然遭到伊斯蘭國 (IS) 恐怖分子的攻擊而死傷慘重,深感震驚之時,許多人心中難免質疑上帝真的關心世人嗎?為什麼世上還有那麼多天然及人為的災難?

[閱讀全文]

我欲能看見

聖經:約伯記42:1~6, 10~17 (和合p.657, 現中p.658, 台漢p.579)
馬可福音10:46~52 (和合p.63, 現中p.75, 台漢p.53)
啟應:第 2 篇
聖詩:31、242、402


備受電子科技產品發達影響的現代人常常處在使用眼睛過度的情境中,需要不時或長時間使用眼睛看電腦、電視、手機、電子看板等而得到資訊,加上閱讀實體書、報紙等,眼睛不免過度使用又少休息而導致眼力普遍不佳。因此,需要帶上眼鏡輔助視力的人也越來越多;取下眼鏡,就普遍成為近視、短視或甚至弱視。雖然基本上這是肉體面的問題,卻也隱含靈性面的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上帝選召的

聖經:約伯記38:1~7 (和合p.644, 現中p.652, 台漢p.574)
希伯來書5:1~10(和合p.316, 現中p.342, 台漢p.253)
啟應:第47篇
聖詩:241、444、386

基督教信仰源自猶太人的宗教傳統,舊約聖經是猶太宗教傳統的基礎。而耶穌傳揚的「上帝國」之信息,實際上不悖離先知傳統的信息,雖然看起來重點似乎不一樣。先知傳揚的信息之核心價值在於公義,又呼籲以色列人應信守和雅威 (舊譯:耶和華) 的立約,遵行祂的道,行走祂的路,實踐公義的社會原則。耶穌傳揚的「上帝國」之核心信息重在實現上帝的主權,也一樣要求人實踐上帝啟示的道理,除了公義之外,更要求人以愛互相對待,讓上帝的主權更落實。

[閱讀全文]

勇敢向前勿驚惶

聖經:約伯記23:8~17; 希伯來書4:14~16
啟應:第 3 篇
聖詩:274、552、395


人遇到巨大災難或困頓時,自然會發出向神明求救的聲音,盼望藉著超自然力量的幫助消災解厄,迅速脫離苦難。然而,不少信徒在呼求之後常常發現神明沒有回應,也未能及時出現,因此不免疑惑地問:「神在哪裡?」這個問題表達了受難或受困者無助、無奈的感受與情緒,不過,也隱隱指出神或許不存在的可能性。除了處在這種危難情況中的信徒容易質疑神的存在之外,不少無神論者也提出「神在哪裡?」的問題,因為他們看不見神或神存在的證據。

[閱讀全文]

以斯帖的心

聖經:以斯帖記7:1~7; 馬可福音9:38~50
啟應:第 34 篇
聖詩:238、525、391

〈以斯帖記〉是舊約書卷中十分有特色的一本書。猶太人每年亞達月 (猶太曆12月,西曆2、3月間) 14、15兩天在會堂裡舉行「普珥日」紀念活動時,必會安排參與者誦讀這本書的內容,一方面讓人知道這個節日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則讓以色列人知道這是一個值得感恩的「得救日」。活動過程中包括一項深具意義的慈善行動,即:參與者被要求準備兩份禮物送給別人,此外還要特別準備禮物送給窮人,而窮人也需要預備禮物送給另一位窮人。

[閱讀全文]

智慧的呼喊

聖經:箴言1:20~33; 馬可福音8:27~33
啟應:第 35 篇
聖詩:581、301、402


引言:知識與智慧的問題

第20、21世紀是人類史上科學及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常常聽到「知識爆炸」這樣的語詞,用來形容人類在自然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上知識的驚人成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個人電腦開發、推廣並普及化以及日後的網路通訊,使得資訊傳播的速度變得極度快速與普遍,此後的絕大多數現代人都因此受益而變成知識豐富的人。以兒童來說,現代小孩所知的事物和擁有的知識遠遠超過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小孩不知幾倍,甚至幾十倍。從知識進步的廣度、深度、和數量來看,這當然是好事;遺憾的是,我們也逐漸發現這不見得對人類社會一定有益!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