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如何增長—從初代教會的團契生活談起

當我們談論「教會增長」時,往往會聯想到人數的增加,無論是主日禮拜的出席人數或團契聚會的規模。近年來,許多新興教會如台北靈糧堂、新生命小組、「The Hope」等迅速發展,讓不少人對傳統教會的人數停滯甚至流失感到憂心。然而,我們必須釐清:「教會增長」真的是教會應該追求的目標嗎?還是那只是上帝所賞賜的果子?

《使徒行傳》2:42-47描述了初代教會的團契生活,提供了值得我們深思的模式。當聖靈降臨後,信主的人數增加,但更關鍵的是,他們開始了「團契生活」--專心聽使徒的教導、彼此分享、擘餅、祈禱,並且凡物公用。這樣的生活見證,使他們得著眾人的喜愛,最終,「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徒2:47)。這段經文提醒我們,教會的增長並非來自某種策略,而是上帝所賞賜的結果。換句話說,當教會真正活出團契的愛與見證,自然會吸引人走進來。因此,與其單純追求增長,我們應當先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活出了初代教會那樣的團契生活?

《使徒行傳》第二章首先描述聖靈降臨,接著彼得講道,讓人們明白聖靈降臨的意義,結果約有三千人信主。這些信主的人除了在聖殿敬拜上帝,也開始聆聽使徒的教導,並共同過團契生活(徒2:42)。「團契生活」(koinonia)在希臘文中不僅指一個「團體」,更強調其中的「屬靈生活」,包括「分享愛筵」(擘餅)和「祈禱」。因此,使徒行傳所描述的團契生活包含兩個面向。其一,屬靈上的培育,包括敬拜上帝、聽使徒的教導、祈禱;其二,生活上的分享,包括一起用餐、凡物公用、彼此幫助。

然而,現代教會往往忽略這兩個面向,反倒只是期待用各種策略來傳福音。在「屬靈上的培育」上,教會雖然開辦許多查經班、禱告會、成人主日學等,幫助信徒扎根於真理,卻仍有許多空位等待填滿,反映出信徒對靈命成長的熱忱仍不足。在「生活上的分享」上,教會雖然有許多的團契活動,甚至幫助許多有欠缺的團體或個人,但這是否真正建立起「同心合意」的肢體關係?初代教會的「『一起』過團契的生活」」(徒2:44)包含「同心合意」以及「聚集」的意思。因此,我們必須省思的是,我們是否「同心合意」共同見證活出基督的愛之教會?

今日許多教會在談論增長時,往往將焦點放在宣教策略上,卻忽略了教會的本質,乃是傳達基督的愛與真理。而這種愛與真理,唯有透過信徒的生命見證,才能讓人親身體會。「教會增長」不應該是宣教策略的目標,而是活出基督的愛之自然結果。因此,「教會如何增長」這個命題本身就帶有陷阱,讓人誤以為可以透過特定的方法促使增長。然而,即使在耶穌升天前吩咐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徒1:8),祂的重點並非單純的傳福音,而是「為我作見證」,也就是活出基督的生命,讓人看見並渴望加入這樣的教會。

因此,當我們憂心教會為何沒有「增長」時,除了探討各種宣教策略,更應省思我們是否真正「為主作見證」。教會已經提供了許多聚會和活動,也積極關懷所有需要的團體和個人,但為何仍未迎來復興?關鍵或許不在於我們做得不夠,而在於我們的生命是否真正流露出基督的愛。「教會增長」絕非遙不可及,而是取決於我們是否透過教會生活來為主作見證。最終,增長不是人的努力可以強求的,而是上帝所賞賜的果子。因此,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為何教會沒有增長?」而是「為何上帝沒有賞賜我們這個果子?」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