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書寫教會的歷史~牧者離世的省思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5-03-15 16:11
上週日早上七點半,我們敬愛的鄭連德牧師在家中蒙主恩召,消息傳來,許多兄姊都感到萬分不捨。自東門教會開拓以來,已有七任牧者,鄭連德牧師是第三任牧師。雖然他已離世,但他對教會的貢獻與影響不會因此消逝,反而將繼續塑造我們的信仰與共同體的身分,使我們更加認同自己是東門教會的一分子。
在《土地神學》一書中,舊約神學家Brueggemann於第一章〈土地:應許與問題〉指出「空間」與「地方」的區別:「空間」是尚未被賦予意義的場域,缺乏歷史與情感連結,因而無法帶給人盼望;而「地方」則承載著歷史與記憶,使人與之建立深厚的關係。東門教會的歷史,正是一代代信徒在這裡經歷信仰塑造、傳承屬靈資產的過程。因此,教會不僅是禮拜堂的「空間」,更是承載信仰記憶與呼召的「地方」。
對於兄姊而言,教會不僅是敬拜與聚會的場域,更是信仰群體的家園。這個群體的歷史,乃由歷代牧者、長執同工及兄姊因上帝的呼召所共同書寫。Brueggemann指出:「對『地方』的渴望,使人決定踏入(參與)歷史,以清晰可辨的子民身份,踏上具體可辨的朝聖之路。」這提醒我們,若渴望在教會中成長,就不能僅止於旁觀,而需積極參與禮拜、團契、查經班、禱告會等聚會,並透過服事來延續信仰傳承,成為教會歷史的一部分。
回顧以色列的歷史,他們曾三次失去土地,經歷「無根」的挑戰。首先,在族長時期,亞伯拉罕的後裔尚未擁有迦南地,一直到雅各遷徙至埃及之前,他們過著遊牧的生活;其次,在曠野時期,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但尚未進入應許之地,他們在曠野流浪四十年;最後,在被擄巴比倫時期,南國猶大滅亡,以色列人流亡異地,失去了家園。在這三個時期,以色列人不僅面臨生存上的困境,更必須在信仰上抗衡失去土地所帶來的挑戰。
現今,教會同樣面對信仰群體「失根」的問題。社會變遷使信仰邊緣化,許多人只在婚喪喜慶或特別節日時才想到宗教。此外,因工作與生活模式的改變,許多基督徒難以固定在同一間教會聚會,導致屬靈群體的穩定性下降,進而影響信仰的持守。教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該如何宣揚上帝的國度?基督徒又該如何在流動的社會中維繫信仰?
Brueggemann提醒我們:「以色列人所嚮往和記憶的土地,從來不是任何所有權的空間,而是有上帝同在的地方,一個充滿與祂一同生活的回憶,充滿向祂所立承諾的地方,是以色列人委身、身份認同的地方。」有上帝同在之處,就是祂所應許的土地,也是我們委身之地。以色列人在歷史中多次失去土地,卻未能珍惜所得之地,因此不斷在「應許」與「失去」之間擺盪,最終仍失去了屬地的應許。
東門教會的歷史也曾經歷豐盛與貧瘠的時期,我們似乎同樣在「應許」與「失去」之間擺盪。鄭連德牧師的離世,對許多兄姊而言,是失去一位曾經培育我們信仰的牧者。然而,這樣的失去提醒我們,信仰的傳承不能停滯,而是要透過我們的參與與委身,繼續書寫東門教會的歷史,使這片上帝所賜的「土地」成為我們持守信仰、見證上帝恩典的地方。願我們珍惜這片屬靈的家園,不僅在敬拜與聚會中尋求神的同在,更要在生活中活出信仰,使教會成為世上的光與鹽,見證上帝的榮耀。
在《土地神學》一書中,舊約神學家Brueggemann於第一章〈土地:應許與問題〉指出「空間」與「地方」的區別:「空間」是尚未被賦予意義的場域,缺乏歷史與情感連結,因而無法帶給人盼望;而「地方」則承載著歷史與記憶,使人與之建立深厚的關係。東門教會的歷史,正是一代代信徒在這裡經歷信仰塑造、傳承屬靈資產的過程。因此,教會不僅是禮拜堂的「空間」,更是承載信仰記憶與呼召的「地方」。
對於兄姊而言,教會不僅是敬拜與聚會的場域,更是信仰群體的家園。這個群體的歷史,乃由歷代牧者、長執同工及兄姊因上帝的呼召所共同書寫。Brueggemann指出:「對『地方』的渴望,使人決定踏入(參與)歷史,以清晰可辨的子民身份,踏上具體可辨的朝聖之路。」這提醒我們,若渴望在教會中成長,就不能僅止於旁觀,而需積極參與禮拜、團契、查經班、禱告會等聚會,並透過服事來延續信仰傳承,成為教會歷史的一部分。
回顧以色列的歷史,他們曾三次失去土地,經歷「無根」的挑戰。首先,在族長時期,亞伯拉罕的後裔尚未擁有迦南地,一直到雅各遷徙至埃及之前,他們過著遊牧的生活;其次,在曠野時期,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但尚未進入應許之地,他們在曠野流浪四十年;最後,在被擄巴比倫時期,南國猶大滅亡,以色列人流亡異地,失去了家園。在這三個時期,以色列人不僅面臨生存上的困境,更必須在信仰上抗衡失去土地所帶來的挑戰。
現今,教會同樣面對信仰群體「失根」的問題。社會變遷使信仰邊緣化,許多人只在婚喪喜慶或特別節日時才想到宗教。此外,因工作與生活模式的改變,許多基督徒難以固定在同一間教會聚會,導致屬靈群體的穩定性下降,進而影響信仰的持守。教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該如何宣揚上帝的國度?基督徒又該如何在流動的社會中維繫信仰?
Brueggemann提醒我們:「以色列人所嚮往和記憶的土地,從來不是任何所有權的空間,而是有上帝同在的地方,一個充滿與祂一同生活的回憶,充滿向祂所立承諾的地方,是以色列人委身、身份認同的地方。」有上帝同在之處,就是祂所應許的土地,也是我們委身之地。以色列人在歷史中多次失去土地,卻未能珍惜所得之地,因此不斷在「應許」與「失去」之間擺盪,最終仍失去了屬地的應許。
東門教會的歷史也曾經歷豐盛與貧瘠的時期,我們似乎同樣在「應許」與「失去」之間擺盪。鄭連德牧師的離世,對許多兄姊而言,是失去一位曾經培育我們信仰的牧者。然而,這樣的失去提醒我們,信仰的傳承不能停滯,而是要透過我們的參與與委身,繼續書寫東門教會的歷史,使這片上帝所賜的「土地」成為我們持守信仰、見證上帝恩典的地方。願我們珍惜這片屬靈的家園,不僅在敬拜與聚會中尋求神的同在,更要在生活中活出信仰,使教會成為世上的光與鹽,見證上帝的榮耀。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