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痛苦

從去年的世界棒球12強到過去這週的棒球經典賽資格賽,台灣的棒球熱潮似乎到了最頂點了。去年,台灣隊得到冠軍的畫面相信許多國人都仍記憶猶深,讓人對於台灣棒球有很大的期待。不過,這次的資格賽一開始似乎又讓國人陷入了谷底,因為在第一戰就敗給非傳統強隊的西班牙,後來雖贏了南非,卻在第三天輸給了尼加拉瓜。這樣的結果,讓許多人開始在網路上發表極度悲觀的意見,甚至開始檢討教練、選手,甚至有些人恣意謾罵。然而,他們卻在附加賽破繭而出,全隊將士用命,克服了壓力,擊敗了在第一戰讓台灣隊慘敗的西班牙,取得了明年的經典賽正賽的參賽資格。因此,整個網路上一片歡欣鼓舞的留言,之前的批評、謾罵卻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對這些選手真的是公平嗎?這些選手面對可能受傷的風險、身體疲憊,以及錯過春訓紮實的訓練,這都可能影響他們的棒球生涯。確實這些批評、謾罵對他們真的是不公平,好在他們克服了這些壓力和痛苦,最終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這次比賽的結果讓我們看到,運動場上充滿了壓力與挑戰,球員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疲憊,還要面對外界的質疑與批評。然而,這樣的經歷不僅僅發生在運動場上,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旅程中,也同樣會遇到來自環境、他人,甚至內心的壓力。當我們陷入困境時,我們應該如何回應這些挑戰呢?就如盧雲神父所說的「面對這樣恐懼的狀況,往往影響著我們的心理,我們不知不覺就變成焦慮、緊張又擔心的人,陷入了攸關生命的問題。」盧雲神父提醒我們,若我們只是被焦慮吞噬,就會無法清晰地看見問題的本質,甚至可能做出錯誤決策,這與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焦慮與抱怨十分相似。在曠野旅程中,以色列人經歷了飢渴與不確定性,這樣的困境讓他們開始懷疑摩西,甚至懷疑上帝是否仍然與他們同在。然而,就在第三次抱怨時,他們為了口渴而埋怨摩西為什麼要帶領他們離開埃及?這表達出,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以色列人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他們對於摩西的埋怨,其實也是對於上帝是否真的有與他們同在有很大的質疑。因此,就如同這個故事的結論說「那地方叫瑪撒,又叫米利巴;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裡抱怨,試探上主。他們問:『上主是不是和我們在一起?』」(出17︰7)

詩人哲學家紀伯倫在他的詩集《先知》中,有一篇名為〈痛苦〉是這樣說的「你的痛苦就是原本裹著理解的外殼破裂了。如果核必須裂開,讓果仁得到陽光的照拂,你也必須經歷痛苦。如果你的心能對日常生活的奇蹟時時保持好奇,痛苦帶來的驚奇並不亞於喜樂;」其中,「裹著理解外殼破裂了」意味著當我們要理解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就必須經歷痛苦,最終才能在生活中發現奇蹟,並享受其所帶來的驚奇,他說這樣「痛苦帶來的驚奇並不亞於喜樂」。因此,他用痛苦是「內心的醫生」做比喻,如同飲一杯苦藥一樣,卻有療癒之效。這個內心的醫生,對紀伯倫來說就是上帝,他認為上帝透過生活中的痛苦,引領我們,讓我們可以意識他確實與我們在一起,引領我們前進。

在生活中,有許多的事物帶給許多的不確定性,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焦慮、緊張、擔心之中。然而,這只是用來逃避痛苦,對事情的發展不會帶來正面的結果。紀伯倫提醒我們,當生命陷入困境之中,經歷了痛苦,那是理解生命所遭遇的一切之過程,在經歷之後,所迎來的是經驗到上帝的帶領與在生命中所施行的神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時,不是去逃避它,而是去擁抱痛苦。擁抱痛苦就如同飲一杯苦藥,雖然苦味讓人感到不舒服,卻能帶來療癒的功效。上帝就是那拿著苦藥給我們喝的醫生,透過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將讓我們再次體會上帝的引領,更能夠讓我們體會在其中所帶來的驚奇與喜樂。或許我們無法選擇生命中是否遭遇痛苦,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它--是逃避,還是擁抱?當我們選擇信靠上帝,擁抱痛苦如同飲下苦藥,我們將發現,那正是我們經歷神蹟與喜樂的開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