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裡成為合一的群體(使徒行傳簡介)

使徒行傳與路加福音有同一個特色,那就是他們寫作的動機都是寫給一位叫提阿非羅的(路1:3;徒1:1)。提阿非羅是當時常見的希臘名字,意思是「愛上帝的人」或者是「上帝的朋友」。他是一個真實世界的人,不是使徒行傳作者所杜撰的人物,他可能是一位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但他熟悉猶太聖經,不過對基督信仰仍有疑問,尚未完全融入教會群體。

提阿非羅的頭銜是「大人、閣下」,是「至高尊貴」的意思,可見他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極有可能是羅馬帝國的官員或貴族。在當時的處境中,社會地位高的人要信奉基督教,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可能是社會壓力,也可能是經濟上的損失,甚至有威脅到生命的危險。可見,提阿非羅內心的掙扎或者是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才能皈依基督教,因此,無論是使徒行傳或者是路加福音都是試圖讓他更了解信仰的意義而寫的,好讓福音的種子在他心中能夠埋得更深,並且可以開花結果。

因此,使徒行傳的寫作目的,很可能就是為了回答提阿非羅的疑問,同時為了幫助他更了解基督教信仰。首先,可能是為了解釋猶太人拒絕耶穌,外邦人卻接受福音的現象。第二,想要證明「這道」(「The Way」,早期基督徒對基督教的稱呼)是上帝救贖計劃的延續,而不是背離猶太信仰。從前面兩點,必須清楚知道基督教並沒有拒絕非猶太人,更沒有屏棄曾經「拒絕耶穌」的猶太人,反倒是,不斷強調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在基督裡合一的可能性。

對於上帝同時接納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並期待兩者「合一」的故事,使徒行傳第10章所記載的外邦軍官哥尼流信主的故事就很清楚地傳達出來。對於提阿非羅來說,哥尼流的故事必然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共鳴,因為,提阿非羅和哥尼流在身分上或在社會地位上是相似的,也就是他們信主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對門徒彼得來說,猶太人是不應該吃不潔淨的食物,而外邦人家庭所提供的食物,對猶太人來說,有一些是律法上所規定的不潔淨,譬如祭拜過偶像的食物......等。因此,當彼得看見異象而進入哥尼流的家,這是一個不簡單的事。就像彼得的講道一開始就說「現在我確實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徒10:34)可見,上帝接納所有人,無論是猶太人或是非猶太人。

就如同彼得所說的「他(上帝)藉著萬人之主耶穌基督傳給以色列人的信息,是和平的福音。」(徒10:36)這個和平的福音,首先傳到猶太人,但上帝的旨意卻是要傳到世界的地極,也就是傳給所有的人,並盼望「凡信他的,都可以藉著他的名蒙赦罪。」(徒10:43)因此,就如同彼得願意突破猶太律法的轄制,讓他進入非猶太人的家,認可且接納軍官哥尼流對於信仰的追求。這是一種彼此接納,合一的見證,相信閱讀使徒行傳的提阿非羅也會感受得到。

因此,使徒行傳是幫助人可以在基督信仰上站穩腳跟,並且了解到基督教與猶太傳統的連結。從使徒行傳,我們看見上帝在猶太人以及非猶太人的救贖計劃,就如同彼得接納哥尼流,哥尼流也透過自己在信仰上好見證,讓彼得可以看見上帝在非猶太人身上的救贖恩典。就如彼得所說的「上帝對所有人都平等看待」,信仰是讓人突破我們的眼界,而不是局限我們的思想。然而,我們人的軟弱,卻是經常用自己的信仰、思想來評價與我們不同的人,好像只有我們才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一樣。然而,從信仰來看,每個人都是有罪的,都需要上帝的救贖,上帝也都接納所有人。

查考使徒行傳讓提阿非羅這個愛上帝的人可以站穩信仰,當然也可以幫助我們每個愛上帝的人能夠將信仰的根基扎得更深。這星期三,週間的查經班將要開始查考這個讓人理解上帝在所有人身上的救贖計劃,並且在信仰上能夠彼此接納,成為一個在基督裡合一的群體。期待更多人來參與這個盛會,好讓我們成為見證上帝救贖恩典的團契。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