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的愛如藏不住的光— 陳翠玉繪本新書介紹文/江淑文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第36本,《藏不住的光 護理之母陳翠玉的故事》,作者余玉玥(1973-2024),繪者陳珮淳,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像冬陽般在2024年歲末,溫暖上市,告訴小孩、大人,陳翠玉對台灣護理、世界公共衛生、台灣民主獨立堅持的愛。

★ 有關陳翠玉
陳翠玉(1917-1988),出生於彰化,是台灣現代護理制度的重要奠基者,被尊稱為「台灣護理之母」。她的父親在她七歲時因病去世,由母親獨力撫養多名子女。在前往中國廈門工作時,目睹當地環境衛生問題對居民健康的影響。返台後,請教英國宣教師蘭大衛,促使她立志投入公共衛生領域。並在他的介紹下,前往東京聖路加女子專科學校就讀,主修公共衛生護理與助產士科系,成為第一位接受現代護理訓練的台灣人。1941年畢業後,她婉拒留日工作的邀請,選擇返台在總督府保健館服務。太平洋戰爭期間,她擔任戰地醫療總指揮,負責培訓戰地護理師,並在1944年組織青年團與救護隊進行救災工作。同時,她也成立山地巡迴醫療隊與公共衛生護士養成所,為台灣培育現代護理人才。

終戰後,陳翠玉擔任台北醫院護理部主任和台灣衛生處秘書長,並因其優秀的語言能力成為聯合國戰後救濟總署(UNRRA)顧問。然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期間,她雖協助外省官員躲避危險,卻反被列入槍斃名單,被迫逃往上海。其後獲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修護理教育學。

1949年,應台大校長傅斯年之邀,陳翠玉出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推動多項重要改革,建立「醫護平行」制度,確立護理人員的專業地位。1950年,她創立台大醫學院附設高級護理職業學校並擔任校長。1954年,她赴美取得波士頓大學護理行政碩士學位,成為台灣首位擁有護理碩士學位者。

1955年,陳翠玉因拒絕配合校內教官,遭到誣告貪污瀆職,雖最終被判無罪,但遭到長達三年的軟禁。此事在國內外護理界引起廣泛關注。1959年,她接受世界衛生組織邀請,前往中南美洲擔任護理顧問,在當地服務長達18年,致力於制定公共衛生計畫、防治傳染病,並培訓醫護人員。

1980年退休後,陳翠玉投入海外台灣民主運動,1986年成立「婦女台灣民主運動」組織(WMDIT,台語稱穩得),致力提升女性在民主運動中的影響力。1988年,已被列入黑名單的她,堅持繞道新加坡取得簽證返台參加世界台灣同鄉會年會。然而,72歲高齡的她因舟車勞頓,於同年8月20日在台大醫院病逝。

陳翠玉曾說:「我出世時是日本人,現時是美國人,但是我永遠是台灣人。」她一生致力於台灣醫療衛生的進步,即使遭受政治迫害,依然堅持理想,為台灣的護理教育、民主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有關文字的創作
這是余玉玥在美好腳蹤的第五本作品,顧問張淑瓊和主編江淑文均肯定玉玥已能嫻熟的掌握角色的性格和故事的重點,上述有關陳翠玉個性、一生事蹟,都完整的在故事文中傳遞出來,點出了陳翠玉的偉大精神,也讓讀者們感受到來自歷史的溫暖與力量,留下深刻印象。執編張倍萁在協助作者確認資料上,因為作者在資料彙整和運用上相當細膩,再一次有著愉快的合作經驗。當本書在進入完稿編輯時,玉玥因車禍不幸別世,在悲傷時,接手後續的編輯團隊依舊在玉玥留下的文字和工作紀錄中,感受到她對創作的堅毅與溫暖,深深得到安慰。

★《藏不住的光 護理之母陳翠玉的故事》插畫的特色
在圖的部分,繪者陳珮淳在被邀請參加繪本創作時,是她第一次聽到陳翠玉這個名字,那時剛經歷新冠肺炎的風波,對醫護人員的印象似乎有了更深刻的描繪,於是也對她的生命故事感到好奇,在繪製的過程中,越發感到能在當時的環境,又是以女性的角色勇敢做出改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如何用拼貼的方式呈現主角的長相、當時年代的場景對她來說是新的嘗試,但是她感謝在團隊的幫助下,給予建議與調整,挑戰自己如何利用抽象的畫面描繪主角的性格與處境,特別在使用了「光」的元素,呈現了故事主角是一道「藏不住的光」!

這是顧問、編輯團隊第一次與珮淳合作,一起磨合,對整個繪本系列是全新的溝通學習。顧問張淑瓊、蔡兆倫、陳嘉鈴和主編江淑文都肯定畫者用拼貼技法極具特色。珮淳運用了剪紙、拼貼、手繪加上後製的方法,並透過裝飾性的花紋、鉛筆或油彩的筆觸肌理和非常理結構的人物造型,畫面裡的人物造型也許第一眼看上去並不是很適應,但在閱讀陳翠玉的故事時,卻能因著這樣壯碩的造型,更加感受到陳翠玉不屈不撓、堅毅強壯的性格,這樣的繪圖風格和故事本身搭配的非常好,營造出多彩、有趣並具藝術的可看性畫面。要感謝美編葛雲的專業,在編排上維持繪本圖文一體、閱讀的舒適性。

從草圖到彩圖,經過幾番的調整,最後的作品既能保有插畫家個人的特色,畫面又足以展現陳翠玉剛毅堅持的一生,對團隊來說,也是一次成功的學習經驗。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