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帝的捏塑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24-11-16 20:00
基督徒常常落入一個試探,那就是拿個人的靈性狀況來比較,比較誰的信仰好,誰比較屬靈。不過,信仰的真諦並不僅僅關於一個人感受與經驗,更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信仰實踐讓自己的生命可以成長。就如耶利米書18章中「陶匠」的比喻帶給我們可以有深刻的省思,看到上帝如何捏塑祂的百姓,而祂的百姓應當如何回應祂的捏塑。
先知耶利米所面對的人們是一群按時獻祭,認為自己是上帝百姓的南國猶大人。確實,若把他們放在現代的教會中,他們可能是一群相當屬靈、被認為很有信仰的人。不過,他們平常生活所行的,卻沒有與這樣的形象相符。因此,在「陶匠」的比喻中,就好像我們去參觀桃園鶯歌、南投水里時,往往會看到捏塑陶土的師傅,在工作台上,使用一個不斷轉動的機器,慢慢捏塑柔軟的陶土成為他所要的形狀,一旦發現作品不滿意,將當機立斷地打掉重練。而在比喻中,上帝也是如此,祂是陶匠,我們是陶土,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因為只有陶匠上帝才能決定最適合我們的形象。
因此,當我們的生命偏離了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必然就會打掉重練,我們生命也會經歷更大的挑戰,最終被捏塑完成。耶利米所面對的猶大人就是如此,透過先知的話語清楚表達出他們並沒有活出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原因是出在於「他們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18:10,和合本);也就是說,即使他們有很規律的信仰生活,按照節期獻祭、敬拜上帝,但他們的行為卻顯現他們拒絕上帝的捏塑,只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因此,上帝藉著耶利米傳達信息,如果他們不改變現狀,那就要面臨上帝重新捏塑的命運。
就如一位洛杉磯的猶太拉比曾說「靈性是你所感的,神學是你所信的,宗教是你所行的。」也就是說,一位信靠上帝的人,必須透過內在的感受,以及對信仰的認知,最終並活出宗教信仰的行動。因此,當有人吹噓自己的靈性很好,對聖經、真理了解透徹,卻沒有在生活中反映出我們的靈性以及聖經、真理所教導的,那麼一切都是空虛的。
哲學家海德格曾說「真正的人,是認識到自己終將一死,而更積極地活出有意義的生命。」基督信仰帶給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思考,那就是我們清楚知道我們的生命有限,因此必須珍惜當下的時光,活出更積極、更有意義的生命。耶利米時代的猶大人就是缺少思考這樣的生命意義,他們在生活中沒有活出與信仰相符的行為,表達出他們不願意接受上帝的捏塑。而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要活出真正的信仰,就必須要承接上帝的捏塑。
陶匠的比喻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我們的年紀有多大,都必須不斷地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上帝,讓祂來捏塑我們,讓生命不斷地成長、改變,直到成為上帝滿意的作品。如果,我們誤以為自己的靈性以及信仰已經足夠好,所活出的生命不需要成長,那麼一不小心就會像猶大人一樣,失去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因此,我們必須在生命每個階段,持續不斷承接上帝的捏塑。承接上帝的捏塑,首先必須要有一顆柔軟的心,也就是一顆願意讓上帝捏塑、引導的心,即使這樣的改變是多麽困難或令人不自在的。一旦我們願意承接捏塑,所帶出來的就是落實我們所了解的信仰。卻乏行動的信仰,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敬拜,並不符合上帝的心意。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並勇敢面對上帝所要帶來的改變,即使我們的生命一不小心走偏了,遠離上帝所要塑造的形象,仍有勇氣去面對上帝的重新捏塑。因為,身為上帝的子民,我們是陶土,我們必須在有限的生命中,積極地讓上帝捏塑,最終成為和上帝心意相符的陶器,並成為上帝所重用的器皿。
身為敬拜上帝的人,我們必須讓自己的生命成為不斷被捏塑的旅程。我們必須將自己交在上帝手中,透過不同的生命經驗讓祂捏成祂所喜愛的陶器。當我們願意讓上帝來改變,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見證,那麼我們才是一個真正有信仰、有靈性,並透過所行的見證上帝作為的基督徒。
先知耶利米所面對的人們是一群按時獻祭,認為自己是上帝百姓的南國猶大人。確實,若把他們放在現代的教會中,他們可能是一群相當屬靈、被認為很有信仰的人。不過,他們平常生活所行的,卻沒有與這樣的形象相符。因此,在「陶匠」的比喻中,就好像我們去參觀桃園鶯歌、南投水里時,往往會看到捏塑陶土的師傅,在工作台上,使用一個不斷轉動的機器,慢慢捏塑柔軟的陶土成為他所要的形狀,一旦發現作品不滿意,將當機立斷地打掉重練。而在比喻中,上帝也是如此,祂是陶匠,我們是陶土,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因為只有陶匠上帝才能決定最適合我們的形象。
因此,當我們的生命偏離了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必然就會打掉重練,我們生命也會經歷更大的挑戰,最終被捏塑完成。耶利米所面對的猶大人就是如此,透過先知的話語清楚表達出他們並沒有活出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原因是出在於「他們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18:10,和合本);也就是說,即使他們有很規律的信仰生活,按照節期獻祭、敬拜上帝,但他們的行為卻顯現他們拒絕上帝的捏塑,只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因此,上帝藉著耶利米傳達信息,如果他們不改變現狀,那就要面臨上帝重新捏塑的命運。
就如一位洛杉磯的猶太拉比曾說「靈性是你所感的,神學是你所信的,宗教是你所行的。」也就是說,一位信靠上帝的人,必須透過內在的感受,以及對信仰的認知,最終並活出宗教信仰的行動。因此,當有人吹噓自己的靈性很好,對聖經、真理了解透徹,卻沒有在生活中反映出我們的靈性以及聖經、真理所教導的,那麼一切都是空虛的。
哲學家海德格曾說「真正的人,是認識到自己終將一死,而更積極地活出有意義的生命。」基督信仰帶給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思考,那就是我們清楚知道我們的生命有限,因此必須珍惜當下的時光,活出更積極、更有意義的生命。耶利米時代的猶大人就是缺少思考這樣的生命意義,他們在生活中沒有活出與信仰相符的行為,表達出他們不願意接受上帝的捏塑。而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要活出真正的信仰,就必須要承接上帝的捏塑。
陶匠的比喻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我們的年紀有多大,都必須不斷地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上帝,讓祂來捏塑我們,讓生命不斷地成長、改變,直到成為上帝滿意的作品。如果,我們誤以為自己的靈性以及信仰已經足夠好,所活出的生命不需要成長,那麼一不小心就會像猶大人一樣,失去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因此,我們必須在生命每個階段,持續不斷承接上帝的捏塑。承接上帝的捏塑,首先必須要有一顆柔軟的心,也就是一顆願意讓上帝捏塑、引導的心,即使這樣的改變是多麽困難或令人不自在的。一旦我們願意承接捏塑,所帶出來的就是落實我們所了解的信仰。卻乏行動的信仰,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敬拜,並不符合上帝的心意。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並勇敢面對上帝所要帶來的改變,即使我們的生命一不小心走偏了,遠離上帝所要塑造的形象,仍有勇氣去面對上帝的重新捏塑。因為,身為上帝的子民,我們是陶土,我們必須在有限的生命中,積極地讓上帝捏塑,最終成為和上帝心意相符的陶器,並成為上帝所重用的器皿。
身為敬拜上帝的人,我們必須讓自己的生命成為不斷被捏塑的旅程。我們必須將自己交在上帝手中,透過不同的生命經驗讓祂捏成祂所喜愛的陶器。當我們願意讓上帝來改變,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見證,那麼我們才是一個真正有信仰、有靈性,並透過所行的見證上帝作為的基督徒。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