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與不說之間~ 《房間裡的大象》第一章讀書心得

去日本旅遊時,在一些商店裡會看到三隻猴子,其中一隻摀著耳朵、一隻摀著眼睛、另一隻摀著嘴巴。一開始不知道其中的意義,經過同行的旅伴解釋才知道原來是論語所說的「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說」。三隻猴子的由來不可考,不過,從中國、日本、韓國、印度都有類似的藝術品或說法。確實,基於尊重人或禮貌的角度,不應該聽、不應該看、更不應該談論別人的私事。不過,這種不聽、不看、不言的思想,若走往極端的方向,便會用冷漠來面對周遭所發生的事,面對不對的事、不公義的事保持沈默,讓顯而易見的壞事繼續存在著,沒有人願意揭露與碰觸。

以色列社會學大師Eviatar Zebubarvel所寫的《房間裡的大象》一書中,就是探討對於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壞事,為何人會選擇用「緘默」或「縱容」的方式,讓事情繼續存在著,而不願意揭露事實,並且試著處理。在書中第一章〈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說~隱藏在眾目睽睽下的真相〉中,他以著名的安徒生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做例子,表達出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沈默的串謀」,也就是「一群人心照不宣地、佯裝沒看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某件事」。這樣的現象說明了一個人從「知道」到「承認知道」、從「心裡明白」到「公開討論」存在一種張力,這樣的張力往往讓人保持沈默,直到有人揭露為止,才能打破這樣的張力。不過,在社會上,忽視這個張力而揭露事實的人,比較常被認定為「白目」或「天真」的人,這也說明了社會的氛圍支持人們用「沈默」來集體否認事實的存在。

對於心理學家來說,「沈默」是一種「否認」,源自於「逃避痛苦」的需求。確實,特別是在面對那些「可怕到言語無法形容」的事情,譬如納粹大屠殺的餘生者,絕大部分都選擇「沈默」、「否認」來逃避面對屠殺所帶來的心理創傷。而在我們生活中也常常用一個「代名詞」來逃避令人感到痛苦、悲傷的事,譬如面對家人的臨終,我們總是避免用「死亡」的字眼,而是用「事情過了」等等來逃避面對事實,甚至想要否認即將面對死亡的事實。不過,這樣做卻不只是逃避痛苦,甚至表達出心中的「恐懼」,拒絕相信令人痛苦的事實即將發生。另外,或許不像「恐懼」那麼強烈,選擇「沈默」的原因,只是來自一種「尷尬」。這往往是事實並沒有可怕到不能揭露,而是顧及到某些人的面子、顧及他人的感受而不說。譬如面對昨夜醉酒失控的人,為了顧及他的面子,即使知道事實的人也往往選擇「沈默」不說。

無論如何,「沈默」不是一種消極的表現,反而是積極的作為,它表達出一種積極地迴避事實,小心翼翼地不讓事實再度浮出檯面。作者用「房間裡的大象」來象徵每個人都知道,可是卻沒人願意公開承認知道的任何主題或事件,「房間裡的大象」成為人們串謀保持沈默的「公開秘密」。只要住在這屋子裡的住戶,不可能沒有注意到出入都必須經過的客廳中有一隻「大象」,為了保持「沈默」不說出事實,就必然要積極地「否認」大象的存在。因此,這個「公開秘密」為了不被說出來,就會形成一種壓力,讓新進來的「住戶」認知到他也有責任去保守這個「公開秘密」,好證明他可以成為這個屋子的優良住戶。因此,知道這個「公開秘密」的人越多,保持沈默的人也越多,最後要打破「沈默」的可能性越低,因為要承受的壓力就越大。

當然,想要打破沉默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揭露的人必須付出代價,因為,往往這「公開秘密」會讓許多人得到好處,至少如前面所說的,可以逃避痛苦或避免尷尬。一旦國王根本沒穿衣服的事實被揭露了,就必然要承受國王的怒氣或尷尬,以及接下來他可能為了掩飾他的無知而利用國王權柄做出對人不利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打破「沈默」,揭露事實的人,往往被認定是要「興風作浪」,想要顛覆現狀的人,或許有時候也會破壞社會或某個團體團結的根基。另外,公然掀開秘密有時候也會讓人沒面子,最後變得尷尬的情況。或許,這都是我們讓「房間裡的大象」存在的原因,繼續保有「公開秘密」的理由,但也無法否定「沈默」、「否認」所帶來的嚴重問題。那就是,當許多事都採用「沈默」、「否認」的態度去面對,這無疑地增加群體之間彼此的猜疑。而為了「否認」事實,每個人的心口不一,形同習慣性說謊,這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在教會中,必然有所謂的「房間裡的大象」或者「公開秘密」的存在,這是無法否認的。當然,我們不必然要掀開所有的「秘密」,讓所有的事都攤在陽光下,並且一一地檢視。特別是,有些「秘密」確實是無傷大雅,不會影響教會的發展以及宣教的事工。甚至,有些事實也是為了保有私人的空間,不讓事實揭露時,讓人感到尷尬、沒面子,而揭露出來也不會讓教會更好。然而,必須小心這些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是當秘密越多,或者是某些事應該揭露而選擇不揭露時,就會讓教會陷入危機,長執同工、兄姊之間彼此的猜疑、不信任,最終影響到教會,那就必須要三思。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8